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农林牧渔>农学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 主  编:
  • 刊  期:月刊
  • 邮发代号:
  • 单  价:
  • 定  价:
  • 国内统一刊号:23-1268/S
  • 国际标准刊号:1000-5382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 | 栏目首页 网站首页
  • 期刊简介: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基础信息:《东北林业大学学报》为林业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刊载林业、森林工业、林业经济、野生动物研究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和学术论文,报道科技简讯和学术动态。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科研、…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基础信息: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为林业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刊载林业、森林工业、林业经济、野生动物研究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和学术论文,报道科技简讯和学术动态。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科研、生产单位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曾用刊名:东北林学院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荣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获奖情况:中文核心科技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化学文摘(美)(2009)、CBST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Pж(AJ)文摘杂志(俄)(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栏目设置: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主要栏目:问题讨论、研究简报、专题报道、问题讨论。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订阅方式:

    ISSN:1000-5382,CN:23-1268/S,地址:哈尔滨市动力区和兴路26号,邮政编码:150040。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社相关期刊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社投稿信息

    (一)基本要求来稿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投稿请寄1份打印稿,同时推荐大家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投稿。

    (二)文题文题要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题下。

    (三)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

    (四)摘要和关键词所有论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分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完整准确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3~6个。

    (五)标题层次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2.”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来标识。一般不宜超过4层。标题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级标题末尾均不加标点。

    (六)计量单位、数字、符号文稿必须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符号。

    (七)参考文献

    限为作者亲自阅读、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只选主要的列入,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按其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列于文末,并依次将各编号外加方括号置于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书写格式为:作者.文题.刊名年份;年(期):起始页.网上参考材料序号.作者.文题网址(至子--栏目).上传年月。

    为保证本刊的权威性,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稿。稿件文责由作者自负,编辑部有权作必要的修改。文稿在3个月内未收到退修或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另投他刊。未被录用的稿件一般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社编辑部征稿

    欧美杨107杨木材化学组成径向变异
    亚热带人工针叶林光能利用效率的差异
    臭椿根部土壤浸提液对白蜡和刺槐幼苗生长的影响
    高寒区山生柳无性繁殖技术的灰色系统理论分析
    豫杂一号泡桐体细胞同源四倍体诱导及其体外植株再生
    抗虫转基因欧洲黑杨叶片水浸提液的生物效应
    基于大比例尺航片的单株立木坐标提取
    黄藤发育过程中主要解剖特征的变异
    3种橐吾属植物光合特性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及有机添加物对春兰根状茎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磷肥对2种草坪草苗期抗旱性的影响
    花楸嫩叶和茎段的愈伤组织诱导
    几种中国野生百合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津田芜菁直根皮cDNA文库的构建及ESTs测序质量的分析
    辊压处理大青杨板材的形体变化规律
    人工林落叶松木材生长轮密度时间序列分析
    赤松木材材质早期预测
    杨木湿心材的脱色技术
    基于心率变异指标研究木材良好接触感的生理机制
    两种木/塑复合材的吸水性能
    日本落叶松AS-AQ法制浆特性
    滨海盐碱地大果沙棘适应及耐盐碱试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