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 让“错误”为数学课堂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让“错误”为数学课堂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侯丽军

             学生学习活动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在传统意义上,教师看到的错误消极方面较多,甚至有许多教师把学生的错误当成洪水猛兽,避之不及。而实际上,学生的课堂错误正是教学的巨大资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分析、思考、交流探究出错误的根源,让思维在错误与正确之间进行激烈交锋,创造能碰撞出璀璨的思想火花的学习情景,让孩子取得愉悦的学习心理。

    那么,作业教师我们应如何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出现的错误呢?

    一、接纳“错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我们要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这样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己的设想。其实,错误并不是一文不值的,它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包含着合理的成分。教师应该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如应用题“桃树有45棵,比梨树的3倍多6棵,梨树有多少棵?”学生列出的算式有:①3×()+6=45;②3×45-6;③(45+6)÷3;④(45-6)÷3……解法很多,究竟谁对谁错?通过学生合作,结合线段图,学生很快“统一”了答案,①、④是正确的。这时,教师“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如果是其他算式,你能改变原题中的条件,改编出应用题吗?学生的思维打开了,针对其他算式改编出应用题。

    一个普普通通的错误,只要巧妙的将以利用,挖掘错误的“闪光点”,就能成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资源。像上面例子这样的“将错就错”,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举一反三,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办法。

    二、透视错误——促使教师实践反思

    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知识上的缺乏、能力上的不足,观念上的陈旧,在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地暴露自己的弱点,也会引发一些“错误”。学生课上“出错”时,教师没有及时捕捉并因势利导。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一位老师在讲完例题后,请同学们练习投影仪上的练习题,老师叫了一位坐在角落的女生。“老师,我看不清楚。”被叫的女生怯怯地回答。“那就到投影仪前面来。”教师说道。结果,女生起身到投影仪前,回答了问题,可是答错了。教室里响起了一片嘲笑的声音,女孩的脸羞得通红。“刚才听课没用心吧!请下一位同学回答。”老师不满意地说。

    临下课时,老师问谁还有不懂的问题,那位女生举起了手,可惜老师没看见。临出教室时,女生眼角挂着晶莹的泪花。

    课堂上如此的“意外”多了,教师遭遇的“尴尬”多了,随之而来的缺憾也就多了。其实,教师不是“神”,偶尔犯错在所难免,只有夯实自己的底子,打开心胸,认真透视这些错误,教师才能在错误中成长,在反思中成熟,逐渐达到“少错”的境地。

    三、妙设“错误陷阱”——引导学生辨别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有的放矢地造编一些颇具迷惑性的题目,在易错的节骨眼上布设“陷阱”,借以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以错误陷阱这种尝误训练,可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薄弱环节,并引导学生自我诊治,深刻辨析,从“陷阱”中挣扎出来,走出误区,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力的锤炼与提高。

    如在练习小数除法简便运算时,计算例题(7.7+0.77)÷0.7,学生很快得出结论:

           (7.7+0.77)÷0.7

           =7.7÷0.7+0.77÷0.7

           =11+1.1

           =12.1

    并把此方法命名为“除法分配律”。接下去老师又出示2题。好多学生看了题后都表示题目很简单,都快速做起来。(在这里老师有意安排第二题,设下陷阱)师请2位学生板演,很快分别做出:

      (1)37.5÷12.5+62.5÷12.5           (2)12÷0.4+12÷0.6

      =(37.5+62.5)÷12.5                =12÷(0.4+0.6)

      =100÷12.5                       =12÷1

      =8                              =12

    做完后全体同学都认为正确。老师就有意安排学生不用简便方法进行验算。学生按照一般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后,发现刚才(2)按照一般的运算顺序算出结果是50,有矛盾了,而(1)是正确的。有的同学产生疑惑了,为什么会这样?大家的意见相持不下。

    通过设置陷阱,使学生陷入了疑团。接下去老师就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同一题中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特点?最后小组讨论并得出结论:“除法分配律”是有的,但是我们用时有个条件:除数必须相同。至此,学生在落入和走出教师所设“陷阱”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充分的暴露,让学生经历错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使潜藏于深层次的错误被治到“点”子上,挖到“根”子上。让学生沉浸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学习体验中。

    作为新型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用一颗“平等心”、“宽容心”去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且要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这一教育资源,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余马东.《小学生学习数学常见的思维错误》 《黑龙江教育》.2008.11.

    [3]黄志云.《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今日教育》 2015.1.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水头镇龙门小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