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素质教育 新课改背景下对数学教学的反思
新课改背景下对数学教学的反思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作者:于海波

    山东省荣成市第十一中学   于海波

    新课改、各种教学研究进行了这么多年,有目标教学的典范,有建构主义的楷模。不论哪种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所着力表现和倡导的同一种东西:追求学生的课堂参与。在课堂上,师生兴致昂扬,学生的讨论异常激烈,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呈现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但是个别课堂教师完全交给学生,教师维持秩序,姑且不谈学生能否有能力驾驭新课堂,就提出一个疑问:授课教师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吗?
    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言堂、满堂灌已被驱逐出课堂。老师们上课,特别注意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有的甚至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活动,这应该说是数学教学的一大进步,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这一新气象,首先得益于新理念的宣传。其次各种教学评比活动中都十分注重学生活动的时间,把学生活动时间当作一堂课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一堂课 45分钟,教师的讲解不能超过30分钟。这种做法减少了教师课堂的随意性,真正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动脑筋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深入地思考问题,收到了明显效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是华而不实,缺少内涵。在时间的分配上,虽然严格地规定了教师讲多少分钟,学生自学、讨论多少分钟,但学生是否在认真地思考、讨论?我们不能排除这样做能够调动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不可否认,一部分学生在混水摸鱼,趁机放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我们评课的标准过于死板,形式主义严重,只注重浮华的外表,缺少对实质问题的分析和掌握。是否以学生为主体,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完全取决于学生活动时间的长短,更不能取决于课堂是否热闹。因为我们是在讲课,是在传授知识,而不是在看戏。不要认为热热闹闹的便是一堂好课。
    教师如果把一节课的时间都给了学生,而学生并没有积极思考,这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何谈主体与主导?教学中提倡的以教师为主导,是要求教师的讲解要富于启发性和鼓励性,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思维,使他们思维活跃。这样的讲解即使是整整讲一堂课,也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因为这里强调的主体是思维的主体,而非热闹场面的场面,对于师生活动的时间不应有严格的限制,而要依具实际授课内容具体分析,难度大的,教师可以适当地多讲一点儿,相对简单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学为主。总面言之,不管课堂结构如何,教学时间怎样分配,评判该课好坏的标准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否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展现,而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时间上的划分和场面的热烈与否。
    其次是课堂评价,含糊其辞。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一些提问,由学生来发言。在这些表述中,有表述较好的同学,但也不乏大量的错误或不全面的回答。这本来是非常正常的教学现象,但由于教师的处理方法不当,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有时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比如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对学生发言不作判断,是对是错?不置可否。那些答对的学生没的得到应有的鼓励,无意中挫伤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答错了的学生也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这就给一部分学生传递了错误信息。还有为了响应素质教育中的赞赏教育,教师为了“不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就过分迁就学生的答案,甚至有的有明显错误,教师也还是作一些含糊其辞的评判,更有甚者根本不作评判。这不但会使一些判断能力较差的学生误解答案,同时也使一部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认真思考,信口拈来。实际上,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但是一味地肯定,也就失去了肯定的价值,使肯定没有意义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肯定。教师只有在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判后,学生才会心服口服。正确的评价不但不会挫伤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反而会增加他思考问题的动力,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发言的良好习惯,教师的正确点评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由此可见,教育改革中虽然有很多优点,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教育教学,但尚处于摸索阶段,有待日益完善与规范,有待在教学中进行探索:
    (1)激发兴趣,创造成功体验。
    数学教学效率不高,是数学新课改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不少人发表了很多很好的意见。这里我只想从教师的角度谈点粗浅的体会。数学教学要在“根”上下工夫,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数学成绩的提高。孔老夫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最高境界的 “乐之者”应当是兴趣。所以这个所谓“根”应当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卢梭也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设法”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数学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数学教师不但要教的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始终处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数学教学的“达标高效”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2)创设数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教学要求重视情景的创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一般来说,教学中通常创设联系实际的现实情景。
    比如教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时,引入:修理坏角的木门,王师傅有一根木条和若干钉子,他想在坏角处用木条把两边固定,他需要最少用几个钉子?学生会有几种不同答案:一个钉子,两个钉子,更多的钉子…。用问题引入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了解数学的应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数学走进生活”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它有利于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
    (3)提高兴致,讲求授课艺术
    语言的表情达意也是一种艺术。有的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忽略了在教学语言中语调的设计,因而在课堂上形成了诸多的弊端与缺陷比如报告式、病吟式、念经式。一堂课的结构纵然多么精美,组织教学方式纵然多么严密有序,授课语调如果使用不妥,也可能会使学生在催眠中昏然欲睡,或在庸烦的调子里焦燥不安。数学教学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教师的语言是表达这种艺术的载体,数学教学如果没有好的艺术载体,感染效果势必削弱。从艺术角度看,语句伴随着优美的语调,产生出特有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悦耳、轻松的愉悦感。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这一艺术手段,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情绪,逗引学生浓厚的兴趣,促使他们精神振作,注意力集中,产生强烈的接受知识的欲望,并积极有效地进行思维。所以,最佳语调是征服学生的最先一步,是调动学生情感兴趣和注意力的有效指挥棒。
    总之,在教学中,重视从根本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品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学习。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师能够认识自己的不足,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授课水准与艺术,在不远的将来每个教师都会成为新课改的传播者和受益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