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素质教育 幼小课程衔接现状及对策分析
幼小课程衔接现状及对策分析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作者:章奕

    浙江师范大学   章奕

    【摘要】幼小衔接是长期被社会各界关注却一直没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在课程衔接方面,存在一定的重复与缺漏,单纯注重知识,却忽略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过渡。本文旨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对策以实现幼小课程有效衔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小衔接;现状;对策
    一、现状
    (一)幼儿园课程小学化
    集中体现在:1、把小学的知识搬进幼儿园课程 2、小学化管理,课堂时间过长3、教学目标上关心的是学会了什么知识而不太关心孩子每天过得是否开心。
    随着国家教育的全面推进与发展,家长们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让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陷入一个怪圈: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略胜一筹,比较之下如果发现孩子处于劣势就会加重学习的砝码。而有些幼儿园的社会意识很强烈,再加上某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对幼儿园教学内容的不满意,幼儿园课程为了迎合家长的意愿,开始教授一些超出孩子接受范围的知识,即幼儿园课程小学化。出现此问题的根源是幼小衔接的两头即幼儿园和小学两方面缺少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认知。
    因为幼儿园课程小学化,所以很大一部分的小学和幼儿园在课程设置上的区别并不大,甚至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就已经学习了小学低段的知识。
    (二)家庭教育力度不足
    就目前我国的家长参与而言,呈现出了几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家长更倾向于家庭活动而非学校活动;二是家长参与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三是女孩家长的参与度明显高于男孩家长;四是家庭经济地位对家长参与有一定影响。
    二、对策
    (一)家长层面
    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转变家长的观念,改变他们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幼小衔接教育实施的重中之重。其中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每个人都有童年,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孩子通过充满乐趣的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养成习惯、发展能力。
    学校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场所,更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环境,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相应的活动,家长应加强参与意识,特别是要提高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家长的参与度能够直接调动孩子的参与积极性进而推进幼小衔接教育的落实,比如班级开展一些有助于幼小衔接的班级活动时家长可以协助买材料布置会场等。
    以下是就家长教育方式方法的指导:1.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不同孩子的个性,安排相应的学习和活动内容,注意耐心引导,切忌急功近利,同时也需要及时关注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与需求。2.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培养,过了培养期和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特别困难。因此,家长需要抓住时机,用合理的引导方式帮助孩子培养能力,过程中家长可以采取激励的措施对孩子的良好举止进行正强化。
    (二)幼儿园及小学层面
    双方需要合力完成幼小课程顺利对接,需要做到: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更新幼小衔接的课程理念。2.明确课程目标,着力于幼儿适应小学能力的培养,包括对幼儿进行入学意识的教育、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3.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对幼儿兴趣爱好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提升其沟通交流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开展有效的家校合作。5.整合课程内容,选择贴近幼儿及小学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统整课程资源,促进课程各方面因素的互动与联系。6.课程安排更灵活丰富。使学校低年龄段的核心课程安排更灵活,增加非正规课程的安排,让课程更丰富。小学的课程组织体现综合性。
    (三)政府层面
    幼小课程衔接的基本政策应包括:1. 鼓励社会力量对幼小衔接的支持,提高社会关注度,为幼小衔接课程政策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氛围。2.教育部从政策角度规范整个幼小衔接课程体系,统一课程观念,确定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内容,促进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先进课程手段的运用。3.教育部应总体规划幼小衔接课程政策,制定幼小衔接课程政策的内容政策、实施政策、管理政策,确定幼小衔接课程门类,积极试行幼小衔接课程标准,规定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定期培训交流制度,扎实推进幼小衔接课程政策的实施。[4]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据国家幼小衔接课程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域的具体计划,规划地方的幼小衔接课程政策,补充完善幼小衔接课程的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1]江城. 必须遏制幼儿园课程小学化现象[J]. 教育文汇,2010,5(1):12-13.
    [2]刘丽伟, 李敏谊. 在家努力还是参与学校:家长参与幼小衔接情况调查[J]. 学前教育研究, 2015, 6(8): 55-56.
    [3]卢富荣, 王侠, 李杜芳等. 小学儿童入学准备的类型及其与学校适应关系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28(1): 22-23.
    [4]翁飞燕. 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构建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