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素质教育 设身处地,把握诗歌抒情的“套路” ——浅谈古诗情感的把握
设身处地,把握诗歌抒情的“套路” ——浅谈古诗情感的把握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作者:胡艳军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艺术高级中学  胡艳军
        摘要 :对很多学生来讲,诗歌的答题技巧容易掌握,但是却难以看懂一首诗。当遇到诗歌思想感情这类的问题时,学生往往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本文就怎么读懂一首诗、如何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谈了一些“套路”,让学生试着设身处地站在诗人的角度,了解古人的思想“模式”,从而理解一首诗的情感。
    关键词 :技巧  情感  规律  套路
         在古诗鉴赏题目中,教师经常会教给学生一些答题的技巧,例如意境类的题该从哪些方面思考、分几步答题,技巧类的题又该注意哪些事项、答题步骤是怎样的等等。但是,我们的学生往往对这些答题步骤掌握得很快,但是得分却依然没有提高。为什么?学生诉苦:“老师:我们看不懂诗歌内容!”那么,究竟怎样才能看懂一首诗呢?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没错,对同一首诗,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朱光潜曾对读者的作用作了如下论定:读诗就是再作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维持住的,也要读者帮忙才行。但是,在做诗歌鉴赏题目的时候,首先要弄清诗歌讲了什么,才能走进诗歌里面进行情感的再创造。我认为,除了要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之外,更要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心里,了解他们所思所想,熟悉他们写作的“套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诗歌,给诗歌一个心灵对话的舞台。
        要掌握一首诗的情感,首先要了解古人借景抒情的“套路”。看到什么景会引发什么情感,这是有一定心理“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常见意象的内在涵义。比如看到“柳树”,一般与离别有关,因为“柳”与“留”谐音。那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就通常有离别的悲伤,对家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等等。这类情况比较好掌握,记住一些特殊的意象即可。
        但要,不要以为这是个一成不变的规律,要注意这些意象的特殊情况。比如“以乐景衬哀情”。这种情况一般都能在诗歌中看出“端倪”。如果诗歌的意象等混淆性比较大的话,一般诗歌后面会有相关写作背景介绍。如果没有,那也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意象或者字眼来了解诗人的抒情轨迹。 以杜甫《绝句》为例: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写春末夏初,到处一片怡人的风光。可是,诗歌最后一句写到了“何日是归年”,看到眼前的美景,想到了家乡,诗歌写出了漂泊的感伤和浓浓的乡愁。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
    另外,我们要了解诗人的身世和诗歌的写作背景,熟悉诗人相对有规律的写诗套路。比如陆游、辛弃疾这些南宋词人,他们的诗歌内容与时代息息相关,都表达了对南宋命运的担忧、希望上战场杀敌的爱国之情和不能如愿的悲愤等;李白的诗歌飘逸潇洒,很多时候都充满放荡不羁的色彩,就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些诗句写出的仍带有豪迈之风,不能说是消极的;边塞诗人岑参、高适的诗歌里则更多的是侠骨柔情——思乡之悲与报效国家之豪情同在。
    但是,很多诗人的诗风是多变的,诗中表达的情感也时喜时悲,似乎完全没有规律。而且,古代诗人那么多,我们怎么可能了解所有诗人的成长环境和诗风呢?其实,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找准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还是有“套路”可寻的。比如,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在当时是很惨的,是生活中的大挫折。在这种境况下,诗人写的诗歌是不是就无一例外都会染上失落、消沉的色彩呢?在很多诗歌里,诗人好像都没按套路出牌啊。比如说苏轼,他仕途坎坷,但是他的诗歌为什么总是洋溢着乐观豁达呢?其实古人的思想跟我们相去不远,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我们怀才不遇、满腔抱负却无用武之地会怎样呢?悲天悯人、将悲伤就着酒一起显现?做个愤青,借古讽今来揭露社会黑暗?韬光养晦、乐观地相信自己总会成功?看透现实、寄情山水从而不问世事?……古人无非也是这些想法吧。而且这些想法也时常是交织在一起的。现实是残酷的,但生活是自己的,怎样使自己相信生活的美好呢?诗人们读了那么多书,懂得那么多道理,如果不是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急需拯救,他们一般都能找到开解自己的途径,体现自己豁达的一面。所以,苏轼在《赤壁赋》里的情感从“乐”到“悲”再到“喜”;李白在《行路难》里的情感变化是“苦闷到“憧憬”到“愁”到“喜悦”。
        这就是学生有时觉得自己大概了解诗歌的内容,可答卷上却漏掉一些要点的原因之一。我们需要注意诗人“连锁反应”的情感套路。比如,诗歌明明写的是春天的美景,为什么不是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愉悦之情呢?春天的景虽是美的,但如果这些美景却即将消失了——已经到了暮春呢?作者的情感可能就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那般欣喜了。春天快要过完了,时光飞逝,自己的青春年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年岁已老,可梦想仍未实现,未能谋个一官半职,也因此未能把家人接到身边。所以,这种写暮春之景的诗歌,往往抒发自己年华易老、壮志未酬的感伤、漂泊异乡的孤独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了解了这个思维“套路”,再看到这种写春天景物的诗歌,就不能习惯性地认为是表达喜悦之情的了,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就不会错过得分要点了。就算不写“暮春”,只写离家呢?思路也一样。离家就会有孤独之伤,觉得孤单了就会想念亲人,自己为什么一直和亲人分别?是因为要外出求功名、谋前程,但一直未能如愿——如果已经求取了功名,有了好的前程、做了官,那就可以把家人接到自己身边了。这样一来,就有了壮志未酬的感伤。这样的诗歌很多。以陆游的《病起》为例:
    山村病起帽围宽,春尽江南尚薄寒。
    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
    断香漠漠便支枕,芳草离离悔倚阑。
    收拾吟笺停酒碗,年来触事动忧端。
    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从“春尽”看出诗人感叹春天已逝,青春不再,表达了自己的无可奈何、伤春之情;而诗人因生病变得面容消瘦,连帽围也变宽了,春天过完了,还体弱怕冷,又表达了年老多病的愁苦之情(或者说是年华已逝、青春不再的感伤之情);诗人虽然不作诗、不喝酒,想求得内心的平静,但每当看见繁盛的芳草,就会遗憾自己只能支枕倚栏度日,表达了自己不能为国尽力、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而他希望为国效力,又可以看出他对国家动荡的忧国之情。这种“伤春——感伤年老——感叹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套路,就算对诗歌不是完全看懂了,也能答出几点来吧!
    看懂一首诗,走进诗歌里去体悟情感,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只要我们多用心,把自己融入到诗歌里面,设身处地去体会诗人的心情,我们就能掌握诗歌抒情的套路,领略诗歌之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