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素质教育 如何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如何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作者:杨晓娟  

     

    宁夏中卫中学    杨晓娟      
    摘 要: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高中语文教师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也不利于其个人成长。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旗下,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意有效性,应该异彩纷呈,关注学生的素养和发展,关注语文的人文性特点,从精神的开拓,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快乐,才能更好的提高语文成绩。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性;素养;发展
    正文:
    高中语文教材是一顿名副其实的“大餐”,它“味道十足,营养丰富”。新闻、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古典美文,可以说古今中外,无不涉及,且篇篇经典。可在应试教育之下,在高考备战的巨大压力下,语文课堂更多的是时时与高考接轨,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课堂上就给学生灌输什么。致使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出现了语文课的被动参与,机械分析篇章结构,按套路答题的普遍现象。甚者“语文课就是休息课”“语文学科是边缘学科”的思想被大多数学生认同,课堂之上呼呼大睡者有之,心猿意马者有之。真是叫人痛心,令人担忧。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在焦头烂额,苦恼无奈的同时一直在思考:在新课程改革之下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绽放光彩,迸发火花,使其成为学生向往的精神乐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理性思考,从容应考?课堂改革是教师思想与实践的结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把握语文教学的“灵魂”——人文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当今社会太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个人成长上,更是缺少方方面面的品质。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来说,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课堂上,我提醒自己应不断融入人文精神。学习《将进酒》时,使学生感受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学习《离骚》时,重点感悟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信念以及“人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的高尚人格;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感受作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淡泊名利……
    二、培育语文教学的“土壤”——人情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课文更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
    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课文的情愫,培育学生热爱祖国、关爱社会、体察民情、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我认为《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的教学,应一脉相承,激发学生对作者至纯至孝至忠情感的共鸣。
    三、配制语文教学的“养料”——文学
    所谓“文学性”,就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仅从理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构思、技巧,却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形象性”。久而久之,势必使语文教学陷入枯燥、机械的境地,使学生对语文课文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和热情。
    高中语文课本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是多么重要。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对此,我认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能逐节分解,而应反复诵读感受其美;汪曾祺先生的《跑警报》应侧重感受语言的幽默诙谐;余华先生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应引导学生品味故事情节的荒唐之处,进而理解文章主题;李清照的《声声慢》最好让学生用自己诗化的语言改写,才能感受情景交融的魅力。
    四、引入语文教学的“活水”——生活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
    要想给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
    五、抓住语文教学的“脉搏”——时代
    语文课堂教学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课堂与社会、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这些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使课堂不死板,能“与时俱进”。为此,我特设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以时事为依据选材,整理分析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此同时,学生没有涉及到的社会热点及优秀文章我也会在课堂之上第一时间与学生分享。往往这种时刻学生异常活跃也会有出人意料的精彩发言。
    六、加入语文教学的“调味”——幽默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提倡快乐教学。只有在快乐中传播知识,让学生在轻松中获得知识,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否幽默诙谐,则变的至关重要。
    比如,在一次校内听课活动中,有位教师在教授“病句修改”这一专题的时候,把“病句”称为“病人”,把学生当作“医生”,说:“治病救人,是我们医生的应尽职责。”碰到特别复杂的病句时,会说:“这个病人患的是疑难杂症,看来病得不轻,得看个专家门诊。”示意学生多方位查找“病因”。有时,问题很难发现,就说:“看来,咱们一两个医生是发现不了病因的,要进行专家会诊。”然后,组织同学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幽默的语言,令我们在座的听课老师及学生耳目一新,异常兴奋。
    语文教师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点,能力点,得分点,也要关注学生的素养和发展,也要关注语文的人文性特点。从精神的开拓,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会领会到语文所包涵的丰富内涵。也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