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素质教育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作者: 周梅

     山东省青岛胶州市胶东办事处第三小学   周梅

    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作为一名教育教学工作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当前小学教师的一个教学热点问题,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使教学过程从教师的指导内化为学生意识的发展。这里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关键词:应用意识;小学数学;培养

    应用意识,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前提,新课程标准对这一方向的教育目标有明确要求。本文基于对小学生开展核心素养建设的要求和客观需要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应用意识培养进行研讨。

    一、借助生活场景辅助教学,强化小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一个知识点的来源和实际运用很少进行说明,即使是对于应用型题目的讲解,教师也只是让学生阅读现有的材料从题目中提炼有效条件,挖掘问题线索,从而帮助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运算。这样的做法虽然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解答这道数学题目,但是能够成功运算一道数学题目并不能代表对于所有的题型都能够准确地掌握,归根到底还是要让小学生在做题时去深入思考这种题目的本质,强化自身的數学意识。而想要做到如此,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题目化归为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场景,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场景去思考数学问题,从而更好地发现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将之结合在一起,发现数学问题的本质,最终整理出题目的解答思路,正确地解答问题。

    比如,在对“东、南、西、北”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时,学生可能对教材中的方位坐标并不敏感,也不能通过教材的单一讲解和教师的口头传授就培养出数学方位感,从而帮助自己去解答方位题目。这时,数学教师就需要将知识点转化到实际生活之中,创设生活场景,辅助课堂教学,比如让学生去思考“早上我从家出发,先向北走了20米,又向东走了50米到达了学校,那么学校在我家的哪个方位上?我家又在学校的哪个方位上?”通过这种生活场景的辅助教学,学生在大脑中构建出一副真实的场景,然后迅速去运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去解答这一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应用意识

    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他们走上街头、走进邮政所、派出所,走访叔叔、阿姨,了解发现数学编码的广泛应用性:如号码“122”表示交通事故报警、“110”表示匪警电话;手机号130到133指联通用户,134到139指移动用户;身份证号码的前面1至6位都是表示出生地,第7到14位表达的信息都是出生日期;倒数第二个数字表示男或女,公交车是按照线路进行编号简单好记;邮政编码反映了收件人居住地的相关信息;自己学籍号表示的信息等等。学生经过调查实践,内化了现代化社会数字中所蕴含的信息、数学编码的实际应用价值,还切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到了多方面的综合性知识,获得知识层面和智慧层面的“双赢”。

    三、 动手操作,强化应用意识

    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应用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例如,当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后,可创设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用过的圆柱形饮料瓶、茶叶筒、饼干盒等物体的体积问题。要求体积,必须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高比较好测量,如何测量底面半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展示了各自的智慧:有的直接用直尺量出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把圆柱形物体用力往作业纸上一压拿开后,测量出印在本子上圆的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用小绳围绕圆柱体一周,用尺子量出绳子周长,再求出半径;有的直接在圆柱体上画一点,再把圆柱体在作业本上滚动一周,量出作业本上两点间的距离(也是周长),再求出半径。通过这类实践性活动,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不仅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还使得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强化。

    四、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勇气,并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

    长久以来,数学教师是小学数学课堂的“权威人物”,教师在课堂上教授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就跟着学什么样的内容。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并不会去主动地思考、去探究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思路去解答数学问题,换成另外一种方式是不是也能行得通。这对于当代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小学生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会逐渐丧失发现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会渐渐缺乏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培养一种不良的数学应用习惯。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勇气,并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

    比如,在数学课堂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数学学习小组,为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地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将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其中。学生交流完后,每个小组可以派出一个代表,分享本小组的探究成果,以及介绍小组成员怎样将某一知识点应用于这道数学问题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充分联想与想象,提升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习惯。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建设的发展需要。在培养应用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几个要点,一是注意用实践素材来组织教学,二是保证生活性问题关联的真实性和紧密性,三是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这样才能实现培养的有效。

    参考文献:

    [1]王莲君.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1):67-70.

    [2]彭艳.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意识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11):118.

    [3]徐英.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卷)[C],200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