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素质教育 核心素养背景下“主体性”教育策略的德育思考
核心素养背景下“主体性”教育策略的德育思考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作者:孙凤文

     

     

     湖北省襄阳致远中学    孙凤文

    一、明确核心素养与”主体性”教育的关系

    2015年 3 月 30 日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并将其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2016 年 9 月 13 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教育,体现新时期课程价值的要求。要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教育倡导学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主体意识,激发生命发展的自觉性、能动性、创新性,促进学生主体人格和主体能力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生命发展质量。生命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石和重要途径,对学生核心素养起着奠基和引领作用。

    二、探索“主体性”教育实施方案

    主体性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不是一个“自然而能”的过程,需要教师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一)搞好一个关系

    现代教学中师生关系大致有三种, “服从”、“认同” 和“同化”。 “服从”,指教师凭借学校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老师的安排。这是最低水平的教育,因而也最不能令人满意;“认同”,指教师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和人格魅力,使学生像崇拜球星一样崇拜他。这样的教师当然是不错的老师,但是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来说,尤其是自主发展素养,其作用却是有限的;“同化”,指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平等对话,民主协商、教学相长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走出两点误区

    在强化核心素养的背景下, 实施“主体性教育”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对如何实施主体性教育却容易走入误区。要想使主体性教育取得实效必须走出两点误区。

    误区之一:“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脱离了苦海,无事可做了”。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师好比导演,要为学生创设表演的舞台,让政治课充满魅力。因此,要使知识内化,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灵活选用讲、评、议、听、看、写等多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寓情于教,寓教于需。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处于亢奋状态,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在和谐、热烈的情境中更好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浇筑灵魂。

    误区之二:强调主体参与,全员参与,忽视知识的内化与拔高。

    主体性教育需要改革教学模式,会经常使用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的成功关键在于发挥了教的主导和学的主体作用。这种方法不仅需要教师做精心的组织,讨论过程中有效地引导,还需要学生讨论前的积极准备和过程的积极参与。当学生偏离主题高谈阔论时,教师需要及时把握方向;当学生因不同意见而争论不休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找出分歧的焦点,防止钻牛角尖,把认识逐步统一到正确的观点上。最后,老师还要做好讨论的总结与点评。总结要善于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闪光思想的火花。要注意对所讨论的问题做多角度、全方位的的归纳小结,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达到认识的升华,从而更深刻把握认识的实质。

    (三)坚持三项原则。

    实施主体性教育,避免走入误区必须坚持三项基本原则,即:开放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1、开放性

    当前的课堂教学较之过去,已有很大的改进,但要真正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角度思考,还是比较陈旧、僵化、封闭的,因而必须再开放。

    2、 科学性

    主体性教育一定是生动活波的,是富有趣味性的,而趣味性的基础是科学性。

    3、实践性

    政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四)强化四种意识。

    1、启迪自我觉醒的参与意识

    参与意识是主体意识的起点和萌芽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认知能力、感动机能的个性表现。培养参与意识,教师要学会面向全体学生,切忌印象观念。

    2、推动自我发展的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是对参与意识的沉淀,是主体意识发展的动力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自信心等综合个性行为的表现。

    3、弘扬学生个性的自主意识

    进入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追求自我独立,初具“成人感”,但又易冲动,缺乏必要的自觉性,自主意识是他们这一时期的重要心理特征。

    4、走向理性的成人意识

    成人意识是主体意识发展的目标定位阶段,是实现其角色社会化的过程。这对于15-18岁的青少年来说是把握人生方向的关键时期。

    培养学生的成人意识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使学生主体发展定位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教育方式上要针对已具备的自主意识,坚持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的前提下,方式要灵魂,不要单凭老师一张嘴;其次,要结合课堂内容积极进行热点、焦点的引导式教育,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展开讨论;最后,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自我素养检验的大课堂。当然,组织社会实践要注意两点:一是,依据学生实际,有选择地进行;二是,对社会上各种不良的风气要及时进行教育疏导。

    以上四个阶段,不可或缺,但在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有所侧重。

    (五)掌握五种策略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主体意识,提高自主发展的素养,必须掌握以下五种策略。

    1、精讲精练策略

    指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师生双边互动,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教材重点,用精练的语言,交给学生认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分层递进策略

    指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把教学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中的易变因素,促进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可能性相适应。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异质编组或同质编组,实行分层教学,达到各类学生的接受效应,使各类学生的素养达到分层发展的目的。

    3、自主发展策略

    指按照教学系统中的自身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行为。教会学生有个性地认识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

    4、学习指导策略

    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学习状况,适应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5、教书育人策略

    指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将在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美育因素、哲学思想等通过各种手段、方法

    逐步自然地引入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之中,为实现某些育人目标而采取相应的策略。

    以上我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实施主体性教育从德育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每一位教师如果真正明确了主体性教育的内涵并掌握一定的方法进而付出行动,我们就能顺应形势的发展,完成中学德育目标,达成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也必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