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素质教育 在高段英语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实践探索
在高段英语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实践探索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作者:葛玉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渔浦小学   葛玉萍
    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结合人教版小学六上Unit 2 story time的故事教学实例,从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的三个阶段入手,阐述了在故事教学中如何开展文化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故事教学 文化意识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立了“文化意识”这一核心素养要素,并对文化意识的内涵进行了充实。文化意识指的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汲取中外文化的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养成良好的文化品格。
    要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滋养,需要教师开拓各种学习资源,加大对学生的文化信息输入,以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但目前现成的关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资源比较匮乏、零散,教师的授课时间紧张,难以调配额外的精力去收集和筛选文化学习资源。因此,教师首先应利用好手头现成的资源——教材,应好好研读教材,寻找并放大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以帮助学生开拓文化视野,增加文化底蕴。
    很多教师致力于探索教材的词汇、对话、阅读文本中的文化元素,而忽视教材辅助性板块中文化知识的挖掘。以人教PEP教材为例,很多教师非常注重A、B部分对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也致力于探索在词汇、对话、阅读中渗透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但对C部分的辅助教学内容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殊不知,PEP教材C部分的story time板块中的一个个故事的背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但很多老师认为五、六年级教学时间紧张,对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内容的处理是让学生自行阅读或干脆不教,这一举措不仅违背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切断了学生文化知识输入的信息源。
    二、故事教学中融合文化意识培养的益处
    1.故事丰富的题材可融合更多的文化知识
    故事的语言非常丰富,情节生动曲折,不同于对话课和阅读课。对话课所创设的情景比较短小、简单,仅仅链接碎片化的文化知识点。阅读课的阅读材料比较冗长,而又显枯燥。故事材料可以融合完整、详尽的文化知识,借情景的推进,自然教学文化知识,不需要额外去文化教学的标签。以PEP教材六上Unit2 Story time的故事为例,它通过介绍Annie从机场到家里的一路所见,串联起见面问候的礼仪文化、中西餐饮文化、交通规则文化,学生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汲取了一系列的文化知识。
    2.故事有趣的情节可吸引学生主动涉猎文化知识
    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够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语言和文化知识。学生浸润在故事情景中,在老师的引导下悄无声息、润物无声地接受、理解、汲取文化知识。本课时的story讲述的是英国女孩Annie坐飞机到中国看望Amy,一路上所见到的新奇事物。作为外国女孩首次来中国,一切都充满好奇,对异国文化随时产生认识上的碰撞。这些文化碰撞经历对没出国的中国学生来说,是没有的,这就深深吸引着学生去阅读整个故事。
    3.故事多种方式的演绎,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高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跟读,他们渴望挑战综合性的任务活动,用英语来做事,表达情感、观点等,而故事演绎的形式多样,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教师可设计听力训练活动,来检测学生提取文化信息的能力。可设计读写训练活动来,检测学生的语言运用,文化理解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复述故事,表演故事,续编故事等其它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三、故事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缺失的分析
    1.忽视故事文本中文化因子的剖析
    在故事教学中提倡教师通过故事的学习,让学生整体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因此,不少教师将时间和精力放在整体的理解,录音的模仿和故事的表演上,特别是对于故事中的功能句型反复操练,而对文本中涉及的文化现象视而不见或一带而过。
    2.忽视故事插图中文化元素的挖掘
    有的教师非常重视在故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把故事的文本内容解析为一个个的问题,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故事内容,而缺失对插图中文化元素的挖掘。如果故事教学只侧重于某一方面的训练,会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养成。
    3. 误视文化知识的讲解为文化意识的培养
    也有的教师会在故事教学中设计文化知识的学习,但文化知识的学习仅仅是文化意识培养的起始。从拥有文化知识到形成文化意识,这是一个逐渐推进的复杂过程。教师对文化意识的认识是片面的,落实在教学行为上自然是肤浅。
    因此,笔者基于对文化意识的内涵和目标的理解,通过对PEP六上Unit2 Story time教学的思考和课堂实践,尝试在故事教学中实施文化意识的培养。
    四、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实践探究
    1.阅读前---以旧引新,激发学生探索文化的兴趣
    小学生资历尚浅,对异域文化有着强烈的探索兴趣。文化知识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等,这些新知包罗万象,学生直接接触会让他们措手不及。这需要教师在阅读故事前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建立与文化新知的链接点,达到以旧引新的效果。本课时所在的单元话题是谈论出行方式和交通规则,Story time中的故事是在A.B部分对话课、阅读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出行方式和交通规则。它与对话课,阅读课中的文化知识衔接紧密,又有所拓展,教师完全可以从旧知切入。
    (1)谈话导入,以旧引新
    在故事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通常会采用谈话的方式把学生带入本节课的主题。在交谈中,激活学生原先积累的文化旧知,建立与即将学习文化新知的链接。本课时教师依托图片,激活Let’s talk中已学的出行方式by bike,by car…,和Let’s read中特殊地区特殊的出行方式by ferry,by sled,顺势引出本课时所要接触的文化新知by double-decker bus。
    [教学片段]
    T: Good morning, children. Today I go to school by bike.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S1: I come to school on foot.
    S2: By car
    T: Most of you come to school by car, by bus or on foot. But in Alaska, how do the children go to school?
    Ss: By sled.
    T: What about the children in Jiangxi?
    Ss: By ferry.
    T: In some cities like Beijing, Shanghai, how do the children go to school?
    S1: By subway.
    S2: By bus.
    T: Yes, what kind of bus? Look, it’s the double-decker bus.
    [评析]
    导入环节的师生交流可以快速进入故事主题,交流话题围绕学生日常生活可以营造真实语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本课时,由于师生谈论的是他们每天到校的方式,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小学生表现欲望很强,很想告知同伴自己的到校方式,课堂谈论氛围热烈,很好地实现了复习和热身的实效。每个城市,每个偏远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会有特定的出行方式,从by ferry,by sled到by double-decker,达到了以旧引新的目的。
    (2)视频激趣,唤起学生探索文化新知的欲望
    声音图像兼备的视频,特别是史料视频,可以创设真实的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在了解多种出行方式后,教师播放2008奥运会闭幕式伦敦八分钟视频,帮助学生直观了解double-decker的起源和构造,同时也为故事中Annie所说的: Wow, it’s a double-decker! The same as London,做好文化背景知识的铺垫。
    [教学片断]
    T: Where is the double-decker from?
     First,let’s watch the video of the Beijing Olympics closing ceremony.
    Ss: OK.
    T: Where is it from?
    Ss: The UK.
    T: Yes, it’s the classic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You can enjoy the scenery on the second floor of the double-decker.
    Look at the annotation.
    Double-bus: 双层巴士即双层公共汽车,是指载客车厢由上下两层组成的公共汽车。双层巴士在我国的一些城市也能看到。伦敦的double-decker bus为了使乘客能够更好地观光,有些双层巴士的上层甚至是敞开的。
    [评析]
    注释是指在教材中对涉及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加以注释和讲解。它是文化内容呈现的一种方式,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阅读时理解有困难的地方(课标2011版解读)。由于双层巴士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学生比较陌生。教师采用文字注释,图片辅助,视频播放的方式,让学生对Double-decker有全方位的认识。避免老师枯燥的讲解,在较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同时,Double-decker的引入为后面的阅读扫清障碍。
    2. 阅读中---梳理主线,串联情景背后的文化知识
    语篇教学可采用“整体感知文本---细致分析细节---整体输出语言”的教学流程。从整体入手,感知故事大意,帮助学生梳理情景主线。借助情景的推进,将每个情景背后的文化知识串联起来。也可以梳理场景主线,借助场景的置换,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每个场景所折射出的文化知识。
    (1)初读故事,整体理解。
    为了体现语篇教学的完整性,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梳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在初读故事阶段设置两个不同的任务,帮助学生关注故事人物和情节。首先是带的问题Who’s Amy’s friend? Where is she from? 聆听故事,紧接着让学生初读故事完成路径图。
    [教学片断]
    T: Who’s Amy’s friend?
    Ss: She’s Annie.
    T: Where is she from?
    Ss: She’s from the UK.
    T: How do you know that?
    S1: Annie says, the same as in London.
    S2: Annie says, Chinese food is so different from British food.
    T: Annie is from the UK. She’s a British. We are from China, we are Chinese.
    T: Annie is visiting Amy’s family. They go to somewhere. Read and finish the rout.
     
     
     
     
    [评析]
    故事包含三要素:人物、场景、情节,在初读故事阶段,首先是明确人物,然后是梳理场景。在明确人物时,通过与Chinese对比,理解British的含义。本故事的情节是在三个场景的切换中展开的,场景的梳理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
    (2)细读故事,获取文化
    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影响着语言,英语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传递文化的工具。本课时Amy和Annie之间的交流恰好是围绕中英两国不同的文化现象而展开的。故事情节是文化知识的载体,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情节的研读来开展文化知识的教学。
    ① 场景Ⅰ: At the airport,在解析中学习语用文化。
    语用文化是指把语言的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相连接起来所应当遵循的规则(李磊,2017)。打招呼和问候属于语用文化的范畴。在真实情景中进行语用文化的学习,能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的习惯和优雅的礼仪。笔者借助插图和提问,帮助学生体会It’s so good to see you. I missed you.的使用场合。
    [教学片段]
    T: Look at Picture1, where are parents, Amy and Annie?
    Ss: They are at the airport.
    T: They haven’t seen each other for a long time.
      What do they say?
    S1: It’s so good to see you.
    S2: I missed you.
    T: As a Chinese, when you greet someone who you haven’t seen for a long time.
     What will you see?
    S3:好久不见.
    [评析]
    中国人在表达情感时比较含蓄内敛,而西方人比较热情奔放。Love you. Miss you使用更频繁。教师通过对比,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好友重逢时中西方人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使学生深刻理解中西语用文化的不同。
    ② 场景Ⅱ:In the restaurant,在列举中学习饮食文化
    基于文本和插图,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深入了解中西方饮食的不同。在场景Ⅱ的文本中,Amy和Annie谈论的是中西方食物的不同,餐具的不同。配图中呈现的是中国特有的面食,笔者深入解读文本和插图,围绕Annie所说的so different,带领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内涵。
    [教学片段]
    T: Where are they now?
    Ss: In the restaurant. They are eating noodles.
    T: Yes, noodles are Chinese food. Can you say other Chinese food?
    S1/S2: Dumplings/ Zongzi/…
    T: What about British food?
    S3/S4: Hamburgers/ hot dogs/…

    Chinese food: noodles,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British food: hamburger,_______, _______, _______...

    T: To eat Chinese food, what tableware do we use?
    S1/S2/…: Bowl/ Chopsticks/…
    T: To eat British food, what tableware do they use?
    S1/S2/…: Spoon/ Fork/…

    Chinese tableware(餐具): bowl,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British tableware(餐具): spoon,_______, _______, _______...

    [评析]
    教师从文本和插图两方面深入解读故事,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在文本中挖掘食物文化,在插图中挖掘餐具文化。围绕different焦点,利用表格进行分类、列举,使学生充分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更能让学生加深对本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
    ③场景Ⅲ:On the way home,在对比中学习交通文化
    由于中西两国的驾驶习惯不同,导致行人过马路察看的方向也不同,这是本课时故事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学生没有出国经历,为理解这一文化差异性,教师用实景图进行左派和右派的划分,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用示意图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探讨行人穿马路时,先左望还是先右望。由于驾驶方向的不同,导致公交车上客门设置方向也不同。教师用两幅中英双层巴士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上车门的设置方向,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片段]
    T: How do they go home?
    Ss: They take a bus home.
    T: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road and British road?
    S1: In China, drivers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S2: In the UK, drivers drive on the left side.
    T: As a Chinese, when you want to cross the road, should you look left first or look right first?
    S1: Look left first.
    T: Yes, first look left, then look right.
      As a British, when you want to cross the road, should you look left first or look right first?
    S2: First look right, then look left.
     
     
              Chinese Road                         British Road
     
    T: There are two buses. One is a Chinese bus, the other is a British bus.
      Where is the bus door in China?
    Ss: On the right.
    T: Where is the bus door in the UK?
    S2: On the left.
     
     
     
              Chinese bus                            British bus
    [评析]基于文化,采用对比的方式是学习中外文化差异性的最好手段。教师利用图片进行对比,辅助语言进行解说。学生一目了然,理解了中英两国不同的道路交通规则,有效化解了文化知识的难点教学。
    3. 阅读后---联系生活,强化学生的文化体验
    从文化知识到文化意识的养成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故事教学的拓展阶段,实施相关文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养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体现正确的行为取向。现代外语教学提倡实践性,越是贴近学生生活,内容和方式越真实的学习活动,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朱浦2008)。教师创设的文化实践活动,力求情景化、趣味化、生活化。在此环节,教师让学生自行选择其中一个场景进行表演。在表演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此外,进行交通规则知识抢答。在趣味竞争中训练学生正确的文化判断力和行为规范。
    [教学片段]
    T: Let’s act. Please choose one scene and act out in groups.
    Ss: OK.
    T: Let’s play a game. Try to be the first to answer the question.
      In order to keep the road orderly and people safe, everyone should follow the traffic rules.
    Is the traffic rule for walkers, drivers or passengers?
    a. Look carefully both left or right.
    b. Wear a seat belt.
    c. Don’t drive after drinking.
    d. Must stop when the lights are red.
    e. Wait in line.
    [评析]
    在拓展阶段,授课教师立足文本,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文化知识的内涵。此外,又延伸文本,衔接故事中文化知识与生活交通文化,以趣味知识抢答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养成良好的文化品格。
    六、结语
    一种语言的背后是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英语故事作为一种学生最受喜爱的学习资源,蕴含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文化现象。忽视故事中文化内容的教学,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的养成就会遇到瓶颈,思维发展受到局限,文化意识的养成更是成为一种空谈。随着核心素养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故事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日益受到重视。学生在享受英语故事乐趣的同时,各方面的素养能力将会得到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18《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朱浦.2008.与英语新课程同行丛书:教学问题思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磊.2017.小学英语教材culture板块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小学教学设计[G]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