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素质教育 善待那一个“蠢蠢欲动的花苞”
善待那一个“蠢蠢欲动的花苞”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作者:胡敏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南小学  胡敏
    一、主题内涵
    著名教育家第惠斯多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与鼓舞。”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追求这样的一种课堂效果:课堂安静,学生能很好地跟着老师的思路,配合教师的教学。但实际情况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学生故意“捣乱”的现象。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表现感到心情烦躁,失去对教学的兴趣。虽然说孩子的不专心有老师的因素,但当老师努力了,付出了,却还不能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专心时,作为老师该怎么做?是先管理学生纪律,还是先用眼睛暗示,先进行教学,不影响全体学生?针对这些现象的存在我们该怎么办呢?一次偶然的课堂事件让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二、案例描述
    每一颗种子都饱含蓬勃的力量,只要我们留心去浇灌;每一个花苞都拥有绽放的能力,只要我们留心去呵护……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一定的教学常规,是保证教学有序地进行,保证新课改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之一。但是孩子的天性在于玩,在于好动。有时甚至会捣乱或恶作剧,课堂上时不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插曲”。此时,教师的宽容和呵护就会显得格外重要。
    《鸭子拌嘴》是小学一年级的聆听歌曲,这首民间打击乐曲刻画了一只调皮的小鸭,拍着翅膀飞出鸭棚,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鸭群在河岸边蹒跚而行,乐声时而轻快,时而热烈,还不断传来鸭子的鸣叫声。鸭子们相互拌嘴,相互追逐嬉戏的场面。乐曲生动优美,惟妙惟肖。
    在欣赏完乐曲后,我和往常一样,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伙伴,根据乐曲中的鸭子形象一起进行表演,随着乐曲声响起,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表演了起来,喜欢跳舞的同学,纷纷展现出了或优美,或活泼的舞姿;喜欢画画的同学在黑板上勾勒出充满童趣的鸭子戏水图;喜欢打击乐的同学用乐器给乐曲加花伴奏;还有些可爱的小鸭子成排歇在凳子围成的“芦苇丛中”。
    正当我为学生们的表现高兴,为自己平时的教学感到自豪时,“哞哞!哞哞!哞哞”一道不和谐的声音传入了大家的耳膜,“怎么回事?”“老师,张三来捣乱了!”有学生忿忿地喊道。紧接着班级里其他的几个调皮的学生也乘机大做文章。井然有序的课堂一下子变得燥乱起来。我向发出声音的地方望去,只见张三扭动着腰肢,手拿书本,好似拿着麦克风在往“鸭群中”凑热闹,我看了有些恼,原本想好的教学环节、思路都被打乱了。看着这乱哄哄的课堂,我的情绪变得烦躁起来。心想我一定要好好地修理一下这个小坏蛋,但理智告诉我此时发火是不明智的。于是,我强压住心中的怒火,灵机一动,微笑着对他说:“张三你在表演老牛唱歌吗?”他以为我要批评他,歪着脑袋低着头不吭声,眼睛却偷偷地往我瞧,同学们都静静地注视着我们,看我怎么做,我笑着对跳舞组的同学说:“小鸭子们,原来你们请了这个小歌手来做客呀?还有谁愿意来做小歌手呢?”同学们一愣,似乎有些不相信,“唧唧!还有我!”有位大胆点的学生冒出一句。“好的!真不错,请你也加入!”我马上鼓励道。“喔喔喔!还有我,还有我……”又有学生接道,……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进来,学生的兴致上来了,他们依据往常的习惯,还操起乐器模拟其他农家小动物,结合进了原先的乐曲当中,再看张三和那几个小捣蛋们也不再乱叫乱搞了,跳得也是有滋有味,望着兴致勃勃的学生们,我突然有个感触,这不是很好的第二次创作吗?该给它改个名儿,叫《农家音乐会》。
    三、反思与研究
    法国文豪巴尔扎克曾经说过:“灵魂要吸收另一灵魂的真诚充实自己,然后以加信的真诚奉还于人。一旦人与人之间缺少了这种美妙的关系,就失去了生机。”回想起我自己从教之路,我深深地感受到这句话的内涵。上完这堂课,我更是感触颇大,我想自己在教学设计时是绝没有想到过,课会是这样的一个结尾。孩子的天性是好动、顽皮,甚至有的喜欢捣乱和恶作剧。这就是老师眼中的“调皮生”。而这些孩子,他们其实也希望受到老师的关注,希望得到老师一个甜甜的微笑,哪怕是正眼瞧一下。所以他们往往会搞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举动来吸引老师的注意,或是真实地表现自我。可是他们常常得到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是不问青红皂白的训斥或高压。这往往会更加激怒他们,或是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这将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无疑,学生们创造出的《农家音乐会》是课堂学习的升华,是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的极好表现,我们新课程所追求的不就是这些吗?当然,这要归功于那位学老牛的同学,还要归功于我对那位学生的呵护。设想,如果没有他给我的启示,我不会对学生提出那样的疑问;如果我没有对他呵护,而是严厉地责备,他肯定会有逆反情绪恐怕从此对音乐课失去兴趣。正是对他的“独出心裁”给予肯定,并巧妙地加以引用,才有后面精彩的场面,才有《农家音乐会》的诞生。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在小学音乐课中,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听赏和多感官参与这两个环节中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构建“自主、合作、创造”的教学模式,优化欣赏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那么,在创新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一大发展趋势的今天,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中,张开想象创新的翅膀,遨游于充满创造快乐的音乐殿堂中呢?
    策略一:微笑面对学生,开启师生间信任的金钥匙
    还记得蒙娜丽莎的微笑吗?那微笑甜美动人,可亲可爱,无不让人为之倾倒。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更何况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传授的是人间最美的语言——音乐。记得初为人师,我记着老教师的叮嘱,开头几节课要给学生下马威,这样以后的音乐课他们就不会大叫大嚷。于是在上课的时候我总是板着一副脸,学生只要稍微捣乱,我就大声批评、指责。记得有一次在上《玩具兵进行曲》这课,我要求学生站起来学学玩具兵行走的神气模样,有一个胖墩墩的小男孩,学得特别像,加上那滑稽的动作逗得全班大笑,我情不自禁地拍掌叫好,随即课堂上充满了笑声与掌声。课后有位学生悄悄地跟我说:“老师,你笑起来真美。”此时我意识到老师的一个微笑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从此我时时提醒自己一定要微笑,长时间下来,学生很愿意跟我接触,课堂气氛也变得融洽、和谐。
        微笑是架起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是消除学生畏惧的良药,是开启学生对教师信任的金钥匙,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自我。
    策略二:宽容对待学生,激发学生个性思想的火花
    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老师完全可以宽容、谅解,用巧妙的方法加以化解,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发现错误并自己改正错误。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时,我想我们都将会看到另一种情景,一种让人喜悦的情景!
    由此可见,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老师完全可以宽容、谅解,用巧妙的方法加以化解,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发现错误并自己改正错误。教师的呵护,像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气氛比起疾风骤雨更见效。她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创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无拘无束,更好的发挥创造力
    作为老师,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于是我们辛辛苦苦地规劝着、训斥着我们的孩子;竭尽所能,手把手的教导、扶持着我们的孩子,总以为他们太顽劣,太需要让人帮扶,殊不知我们教育教学行为在走入一种误区,一种对孩子潜能的漠视,甚至是一种伤害。学会呵护,在那一个花苞即将绽放的时候,它的声音是细弱的,它的花瓣是纤嫩的,它的表现是羞涩的,甚至有时是以“和我们捣乱”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我们决不能蔑视,决不能视而不见或者是大发雷霆。
    每一个花苞都渴望被呵护,每一颗火种都渴望被点燃。而我们应该呵护,用心地去呵护,悉心地去呵护,耐心地去呵护。然后,在恰当的时机,添上一把柴,让它绽放,让它燎原。擦亮一根火柴,让我们共同点燃音乐教育的一方天空。善待那一个“蠢蠢欲动的花苞”。因为,那一个“花苞”也需要我们的呵护!
    四、问题争议
    1.有时候学生的不遵守纪律,是不是我们对这堂课的设计根本就没有从一个孩子的心理角度出发呢?他们,那些所谓的“差生”是不是真的差,还是他们对音乐本身就比较敏感呢?
    2.音乐课中教师应该如何给乱堂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他们真正在“动”中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真的喜欢上音乐课?教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收放自如?
    五、我的思考
    音乐课一周两节,因为是副课老师,平时与学生的接触比较少,一般可以把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分成以下三种类型:
    一、生性好动,喜欢与周围同学说话。这类学生是由于平常养成了不良习惯,想通过自己的破坏行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根据他们的这种特点,我们教师在上课时不能因为他们的一点“风吹草动”而时刻去留意他们,要学会忍耐,学会忽略他们。最关键的是要提醒周围的学生不予理睬,不能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会因为自己的行为得不到响应而慢慢失去兴趣,最终放弃。当然,特别过分的学生要在课后给予警告。
    二、对学习失去兴趣,无事生非。这样的学生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出现得较多,特别是偏科的学生,男生会在音乐课,女生会在数学课上表现出这种特性。他们会在课堂上做小动作,互相交头接耳,或者望着某处出神。要想改变这些学生,只能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提升我们的人格魅力,让他们在课堂上享受成功,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比如说,及时在课堂上向他们提一些简单的问题,不让他们分神,随时关注每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变化。
    三、喜欢插嘴,不给别人表现的机会。他们往往过于自信,但是为了不抹杀他们这种难能可贵的投入精神,教师千万不可当众批评他们的不当之处,我们可以冷淡他们,一段时间内不要喊他们回答问题,然后课后单独地、委婉地提出他们的自私之处,性格外向的他们一定会欣然接受的。还有通过各种手段让他体会到自己的意见是错误的,你可以通过做作业或考试等方式让他体验到他的说法是错误的,一段时间之后觉得他改变了这个现象,重新和其他学生一样对待。
    以上是教学过程中较为普遍的三种类型的学生,但不管是哪种,我们都不应该牺牲音乐课的时间来大发雷霆,这样既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更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有时还会使事情朝更糟糕的方向发展。有很多严重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例如上课公然说脏话,与老师唱反调等,这些并不是学生一开始的意愿,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教师对小事情处理不当才恶化的。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 因而对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我们应该切记:在课堂上一定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学生在课堂上违反纪律,也不能不闻不问,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对应的有效的措施,但不管是什么措施,都必须本着保护学生、相信学生的原则。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        主编   金亚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小学音乐教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