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素质教育 新课程下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再思考——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例
新课程下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再思考——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例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作者: 邱 羽

      

    内容摘要: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应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历史课堂更是实践这一目标的主要基地。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改的实行,中学爱国主义教育也应突破传统,与时俱进,改变灌输式教学,代之合理地引导,真正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营造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应视为一种长期的培养目标而不是短期的教学任务。

    关 键 词:爱国主义,教育,甲午中日战争

    案例背景:

    20109月,中日关于钓鱼岛事件的冲突引起国内人民的反日情绪高涨,近几年来,中日关系反反复复,加之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铺天盖地,学生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如何理性引导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

    教学过程: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节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重要内容,由于这一节容量较大,我设计了两个课时。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其背景和影响是重点,内容较多,为了让学生们印象深刻,我找了有关中日钓鱼岛事件的视频回放作为导入,希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思考这一事件与本课的关系,并设计了几则简单的材料,便于学生全面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中间通过一段《甲午风云》的视频剪辑简要概述战争经过,介绍邓世昌等民族英雄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在分析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时首尾呼应与前面钓鱼岛事件的导入联系起来,希望学生能了解钓鱼岛自古是中国的领土,日本的做法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挑衅,损害了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最后显示几张中国民间示威游行的图片,师生探讨如何爱国?正确引导学生的爱国情绪。我的设想是完满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几乎超出我的控制:

    在课堂尾声,我让学生讨论我们该如何爱国,怎样引导爱国情绪时,学生们异常踊跃,很多学生看到砸毁日本产品的图片大声叫好,有的说:钓鱼岛自古是中国的领土,我们不能这样软弱,支持游行示威。有的说:日本虽然在钓鱼岛问题上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但是砸毁日本产品及其销售店是野蛮行为。这时一个大嗓门的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不能煽动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来破坏中日间的关系。接着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补充:我有个日本朋友,我觉得他非常友好,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们不能把所有日本人一概否定,进行抵制日货的活动……发言到此我感到已不能再继续了。

    我从历史上钓鱼岛的归属来说明钓鱼岛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再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出日本对钓鱼岛的掠夺。1943年,《开罗会议》宣布日本侵占中国的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必须归还中国,二战胜利后,中日间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随之废除,钓鱼岛不再属于日本控制等来说明,日本在此次外交事件中的做法是不合理的,也是违反国际法规定的,让学生了解历史,尊重历史。然后,客观分析国内引发的抵制日货等游行示威运动。一方面中日固有的历史情结,是中日双方长期外交困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日本又不断制造外交冲突,侵犯中国主权,必然引起国内民众的抵制情绪,所以群体性的示威游行活动是可以理解的,这是民众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在群体性游行示威中发生的砸毁日本产品及其销售店的行为是粗鲁野蛮的做法,我们不能认同也不能模仿。

    接下来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点评过程中,表扬了爱国主义情绪高涨的同学,但教育其吸取教训、合理引导不能过激。同时也表扬了发言中不能狭隘的利用民族主义情绪的同学,表扬其理性,冷静的思维。对钓鱼岛归属问题进行质疑的同学,首先对其学有所疑的精神进行鼓励,但对其对基本史实的不了解提出了批评,作为一名中学生,必须要了解祖国的历史,尊重历史。最后利用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教训,告诫学生,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我们必须理性的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绪。下课铃声响起,我问同学们:你们现在最理性的爱国主义表达方式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喊出: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我微笑带着惊奇,不是因为这口号,而是那整齐而响亮的声音,我想这堂课我是成功的。

    教学反思:

    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让我不敢低估现在中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同时也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潜在的危机,引发了我对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再思考:

    一、爱国主义教育不能靠灌输,要靠引导。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理解能力,他们有着叛逆的一面,也有着最纯真的思想,与其费力的灌输,不如教师择其精要讲授后,把课堂留给学生讨论思考,只有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现在的中学生。教师倾听学生想法后,要善于发现学生思想中潜在的问题,要利用史实加以辨别和疏导,引导学生自觉地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而不是强迫其接受。

    二、现实热点问题,不能回避,应敞开分析。我认为素质教育的倡导就是要提高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解读能力和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教师对现实问题的利用和解读有助于培养学生政史地学科综合运用的能力,利于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三、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营造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学生的个性思想差异性很大,所谓的问题学生也呈渐增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较之以前有很大难度,如果我们仍按照传统课堂,学生只会把历史课本看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工具,而不是一部蕴藏智慧的书籍。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应视为一种长期的培养目标而不是短期的任务,因此要想取得成效,必须注重塑造平时课堂的氛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思想,允许思想、个性差异性的存在,相信,在此氛围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再是说教性的工具,而是学生自觉的习惯素养。

    参考书目: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教育心理学》,边玉芳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施良方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单位:襄阳五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