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借力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效果
借力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效果

来源:教育教学 作者:谢峻岭

     

    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实验小学 谢峻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实践性是该课程的本质属性。
      仔细品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实践性”也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之一,它强调课程的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然而,我们现实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实践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果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巧借综合实践活动之魅力,孕育德育活动之开展,定能更准确地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践性。下面,我们以《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教材开发与使用为例,浅谈如何借力综合实践活动,高效开发利用品社教材。
    一、梳理教学目标,寻找目标达成的借力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指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也就是说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态度和思考问题的取向。所以,在单元教学目标的梳理过程中,我们努力寻找单元目标与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切入点,力求借综合实践活动之力达成品社教学之目标,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内化品德认知,提高道德行为能力。
    二、融合教学内容,重建德育活动的生长点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加工,导致教师的思路受制于教材,学生学习的思路受制于教师的教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牵制式”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要增强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我认为可以借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达到从追求教学形式到追求教学真实、从重视知识到为了学生的目的。
    如:在“一课时课内—活动技巧我来学”这一环节,《品德与社会》教师指导用书中建议组织学生开展调查采访活动。做到:1.以小组为单位或自愿结合,拟定调查提纲,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小组调查应有分工;2.指导学生采访技巧:选定有代表性的工作人员进行采访,采访前准备将要提出的问题,采访中要注意文明礼貌,尊重师长,并认真做好记录。这一活动要求在本节课给予落实,于我校学生而言,脱离了知识间的有效衔接。因为,在综合实践活动探究过程中,三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尝试运用了调查采访法,只是在方式方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我决定将学生在综实活动中的采访视频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看视频谈发现辩对错,从而结合学生自身了解采访前、采访中、采访后要做好哪些工作,如何撰写调查提纲等。
    三、借力活动资源,提升德育活动的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怎样才能把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引入每一节品德与生活课,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教师只有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发掘和利用的效益最大化,才能使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成为具有深刻内涵、充满活力的课堂。
     1.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
    “我们的学校生活”一课,我们整合利用的校内综合实践资源有:学校宣传栏、学校网站、荣誉室、各项活动影像资料、校内环境设施等基本资源;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小组、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等,丰富和拓展本课程的内容。
     2.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环境资源
     “我们的社区生活”一课,我们尽可能的挖掘周边的社会公共设施和场所,如商场,邮局,广场、超市,海滨公园、旅游景区等其他校外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对于我们石岛的孩子来说,乡村型社区可能接触的少,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走进农村的爷爷奶奶家,姥姥姥爷家,到那里了解乡村型社区,进而与城市型社区做比较,体验他们的不同。
    3.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多样性决定它需要庞大的资源库作为支撑,网络资源的共享就可以充分满足查阅资料、数据搜索及图片、影像的下载等各种需求,也为课堂上多媒体的使用储备了丰厚的课外资源。当然人力资源我们也要适度挖掘,如:学校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以及周边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在教学中,我们可能根据课程内容有效地选择有用资源,校内采访老师,校外采访不同职业的家长,以实现教学目标。
    四、借力成长档案,提升德育评价的科学性
    “合作小组档案袋”是以综合实践活动小组为基本单位建立的,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分工等协作方式创意制作小组档案袋,收集、整理活动资料,记录活动过程,展示活动成果。其间,教师担任着指导、检查、协调与沟通的多重作用。其优点是:根据班额大的现状,将班级探究主题进行分解,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探究小主题,进而结成3—4个综合实践活动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建立档案袋,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形成本组档案袋,这些档案袋又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班级实践活动档案。在这个过程中,将小伙伴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关注和突显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长期的实践验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的“档案袋”评价不仅能更好地契合综合实践活动关注过程的需要,还能够更好地指引教师的教学方向,促进家长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支持。这也为目前《品德与社会》学科实践活动评价提供了借力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综实资源是取之不尽的,我们教师要有慧眼,善于取舍,适度开发,注意三个“不等于”:资源不等于资料、整合不等于加法、有效不等于热闹。
    有句俗语说得好:我听到的就忘了,我看到的就记住了,我做到的却能理解了。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可以巧借综合实践之力,做好《品德与社会》教材深度开发之文章,既要尽可能地抓住契机,为学生挖掘资源、设计活动,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创造一片体验生活、参与社会、道德成长的蓝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