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发展性朗读,为我们插上飞翔的翅膀
发展性朗读,为我们插上飞翔的翅膀

来源:教育文化.月刊 作者:刘晓阳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桃花镇中心学校 刘晓阳

    朗读就是通过视觉转向大脑接受书面语言信息的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朗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写作能力等。同时也是学生认识社会、走进社会、陶冶情操、发展思维、获得美感的重要方法。
    新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多读,在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常抓不懈,并且要落实到每堂课的教学中。
    一、有的放矢,始得鲜明
    目前,很多老师都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重视朗读,但对朗读教学的目标把握不准,导致朗读教学的随意性很大,缺少目的性和有序性,这种针对性不强的朗读教学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朗读是一种能力和技巧,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这种朗读训练不是教师讲出来的,只能靠学生练出来。
    1、根据不同年级首先要确定朗读指导的目标。如:低年级要重点训练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认识和理解,对节奏和停顿的把握;中高年级要重点训练学生对重点词句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当和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师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教师范读是指导朗读最基本的方法。对于一些文章的重点段落,关键语句,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较为强烈,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时进行范读引导。目的是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让学生能照着老师的样子模仿,促进学生正确掌握语调、节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掌握与之相适应的朗读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如,《坐井观天》中的小鸟和青蛙的对话比较难读,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适时进行范读,引导学生理解对话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语调和节奏,反复练习。
    3、选准朗读指导的切入点。朗读虽然重要,但并不是每篇课文、每个段落、每一句话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去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在作者宣泄情感的地方指导读;在作者的情感比较隐秘的地方指导读;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地方指导读;在讲解无法让学生明白的地方指导读。
    二、精心设计,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的方式,避免单调、千篇一律的朗读,能引起学生读的兴趣,使学生愿意读。
    1、创设情境配乐读。根据不同课文的教学需要,有些课文在朗读指导时引导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以互换角色的方式深化情感体验。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可配上哀乐读,靠音乐的感染力把学生带到庄严、肃穆的十里长街上,体会当时人们的悲痛心情,从而激发学生对敬爱周总理寄托无限的哀思。
    2、图文对照想象读。对于一些有插图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展开联想,让学生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先让学生听老师的配乐朗读,在脑海中想象这首诗所描写的画面。接着学生再轻声自由朗读,想象画面。最后让学生有感情的叙述自己想象中的画面情景后接着吟诵古诗,使学生因景生情,读得有味。
    三、以读促思,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指出,朗读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能力,如何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1、品析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性。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课文中的关键例句品评分析、感情朗读,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性。如教学《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时,要抓住“静”、“清”、“绿”这三个词语重点进行分析指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那隐含在字里行间里的对大自然、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
    2、引导想象,体会语言的形象性。课文中一些生动活泼的形象和场景是通过作者的语言描绘出来的,教学中要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词句的分析使学生对人物和事物的形象产生真切的感受。如《海上日出》中有这样两句话:“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指导朗读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负”“使劲”“冲破”“跳”这几个词语重点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明白太阳升起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想象这一具体的状态,从而使学生慢慢体会语言的形象性。
    在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中,只有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读的有方、有技巧,读的感情投入,因为朗读对象不同,所以朗读中要掌握唤起不同听众心灵产生共鸣的技巧,是他们随着思想情感而跌宕起伏,感受朗读的魅力与真谛。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高度而有足够的重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