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读写结合,写在该写处
读写结合,写在该写处

来源:基础教育 作者:赵炜娜

     

     
    青岛延安二路小学  赵炜娜
    掌握母语,正确使用母语,并能准确、艺术的运用母语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从而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我们语文课程设置的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我们会发现读和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不是目的,是习作的基础,习作是阅读的实践,不能分而治之。可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老师带领学生讲读课文,串讲课文,“以读代写” ,但当到了语言的表达运用时,学生依旧茫茫然,导致阅读、习作两张皮的现象。
    于是,我们开始思考阅读课的改进,探究“读写结合”的阅读课型研究。读写结合,就要找到恰当的读写结合点,恰如其分地于“该写处”写,从而走好阅读与写作“并轨”的道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在实践中,笔者积累了点滴经验。
    一、读写结合,写在合乎情理处
    1.合乎文本特点,因“文”而异
    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笔者认为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也要因“文”而异。有些文章的语言比较有特点,比如《祖父的园子》《乡下人家》,同样写乡下生活,但写作角度不同,作者不同,语言特点各异。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阅读体会,感知语言表达妙处,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的碰撞点;有些文章的篇章结构比较突出,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按照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的,我们就让孩子们写写《校园的四季》来训练这种表达的条理性。
    2.合乎课程目标,有“据”可依
    “写”的关注点除从文章表达特点思考外,我们还要有“据”可依。下面,我们来看三位老师的同一堂课《太阳是大家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读写片段:
    片段一:
    师1:请同学们仿写小诗,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
    (多媒体出示)“她把         ,她把           ,她陪着                   。”
    片段二:
    师2:(出示大海落日图片配以文字,学生朗读)一天中太阳还做了多少好事?(出示大自然的多幅图片)仿写。
    生:阳光像利剑一样穿过小树林。
    师2:用上拟人了吗?
    生茫然不知所措。
    片段三:
    师3:(通过读、演等形式理解体会在太阳下的幸福、快乐)请同学们打开想象,写写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啊?
    生:阳光下我在种西瓜,太阳看我笑哈哈。
    师3:太阳在表扬你热爱劳动呢。
    ……
    同一篇课文,三位老师都就课文中的一个点进行了“读写结合”训练。但由此我们要思考“因何”而写的问题了。第一位老师是因为诗文的结构而写,必须用上诗文的语言结构“她把”学生的思维限定;第二位老师是在训练拟人句,学生苦思冥想,为“拟人”憔悴;第三位老师明显的是为了诗文的情感体验而写,学生思路开阔,情感勃发。
    我们再来看这篇小诗《太阳是大家的》所在单元的设计要求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受世界充满爱,我们要有博大、宽容的心胸。由此可以看出第三位老师的读写训练是从单元教学要求出发的。当然,训练句式无可厚非,但教师备课预设时当明确“为什么而写”。
    如果说非要在每篇文章挖掘出一个写作的“点”来,那是篇篇都有的,但我们认为,读写结合,“写”处设计要精心,除了关注文本特点和课程目标以外,还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等因素,制定合理、科学的读写教学目标,写在合乎情理处。
    二、读写结合,写在语言的妙处
    语言的妙处即是令读者回味思考处,是文字背后耐人寻味之处,或欣然喜欢,或悲愤扼腕,或心头一紧……也就是我们说的文章的留白处。固然,留白是作者语言表达的高超技巧。贾岛为一字推敲,杜甫有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人主张不应该刻意补白,但确是读写结合中“写”的切入点,以此处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读写结合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会作者这一语言表达的点睛之处,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既建立起读者与文本情感沟通的桥梁,从而也激起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并在表达实践中学会运用。
    比如,《草原》一课的最后分别场面“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对文章内容及情感表达的理解,发挥合理想象,写写他们依依话别的场面,学生在“读写”中深化理解蒙汉情深。
    再来看下面这个案例——《临死前的“严监生”》:
    课件出示课本插图,随之背景音乐响起。
    师:众人围在严监生的床前,猜测他伸着两根手指头的意思。这是大侄子走过来了……二侄子问道……同学们,你就是此时的严监生,心里想说什么?写下来。
    生:你们怎么不理解我的心呢!我说的是两茎灯草,两茎灯草!
    生:哎,我都将死之人了,还想着我的银子吗?
    生:知我者赵氏,为什么点两茎灯草,太浪费了,我就是这个意思啊!
    在老师的语境创设中,学生走进了严监生的内心世界,既感受到了严监生的着急、吝啬,体会到了作者对人物动作表现的语言之妙,又训练了语言表达。
    教材中诸如这样的语言训练点还有很多,在阅读提示、单元导读中有,在课后题中也有。语文课标目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指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知能力。一个对语言文字敏感的人,他的语言理解能力也不会差。读写结合,还应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妙处,将“读”“写”融合,打通“读”“写”的通道。将作者呈献给我们的文字还原成情境、画面及有声有色的事情发生场,从中真切地感知到作者创作表达的目的及过程。
    三、读写结合,写在技法训练处
    表达是有技法的,比如选材、立意、构思等等,它们蕴含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也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在读写结合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写作的技法特点,引导学生“写”。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一课,在“写”处,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出示课文插图,及语境提示语。)
    师:看看都有谁,会怎么说,他们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呢?
    生:一位老爷爷走过来,他惊讶地说:“你看这个小伙子多么认真,他画得金鱼多形象啊,像活了一样!”
    师:“小伙子”多合适的词语啊,的确是一位老人的话,能用上我们刚才的词语吗?(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一丝不苟、栩栩如生等等)
    生:一个穿着花裙子的小女孩看着青年画得金鱼,她高兴地说:“叔叔画得金鱼游到纸上来啦!”
    师:可是,小女孩有点矮,看不到呢(师做动作)你看她在怎么做?
    生:一个穿着花裙子的小女孩正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她看着青年画得金鱼,高兴地喊道:“叔叔画得金鱼游到纸上来啦!”
    这篇文章作者正是运用了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青年专注认真、忘我投入的精神。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小女孩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了。这就是迁移运用,学有所得。
    再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一课,文章抒情叙事融合,特别是前三个自然段的构段特点——祈使句开头,反问句结尾,把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融进特定的语言表达中。教学本课的采用读写结合的形式:自主预习——阅读交流——内化表达。结合自己预习时搜集到的“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感人故事”资料,用课文叙述抒情的方法选取一件,从朝鲜人民的角度写一写。学生就在“读写”过程中运用了写作的技法。
    我们教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目的,以读促写,反之,写也能促进阅读。“读写”不能截然分开,它是一个统一的、互为相同的过程,阅读理解体会与表达实践融通起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才得以质的提升。“读写结合”正是这一观点的体现与实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