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大语文”概念下的阅读引导
“大语文”概念下的阅读引导

来源:基础教育 作者:于宁

     山东省济南章丘文祖中心小学    于宁  

    阅读是一切语文知识学习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基础和源泉。新课程概念下的阅读教学,绝不仅仅是老师带领学生,以语文教材中的阅读课文为例进行传导式的训练。在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探究知识的宗旨下,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上,要超越语文教材的范围,树立“大语文”的概念,即从一切健康有益的书本、报刊、杂志、网络、视频媒体中汲取语言文字精华,从学会到领会,从领会到消化,从消化到运用,从运用到变通,使之逐步从外界知识转化成为内部财富,从而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运用和体现出来,即培养了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又能从中悟出蕴含的深刻哲理,使其在思想深处和实际行动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人文内涵,从而达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兴趣引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网络和各种视频媒体高度发展,越来越少的同学对文字传播方式兴趣盎然。然而,健康有益的文字传播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是一切立体影像媒体所不能比拟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就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会在学生中做一个关于语文学习和阅读习惯的调查,结果学生表示愿意学习语文课的同学仅占到64.7%,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仅占29.6%。即使在这些愿意学习语文又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中,表示对课本上的文本感兴趣的却是微乎其微。绝大多数同学在课下的主要安排是看电视、体育活动、上网等。据我的私下了解,上网的同学主要是玩游戏。而真正在课下阅读文学名著、看诗歌小说等有益于学生成长作品的是少之又少。如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我的做法是:
    1、兴趣引读。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通过以在班级体的充分调查做铺垫,我了解到大多数同学喜欢读的书为科幻、动漫、侦探类,有少数同学表示喜欢读武侠、校园小说和自然科学类书籍。于是我就在学校图书室分别找到相关书籍,分发给他们,让他们用阅读课在班上交流阅读体会,但看书的时间必须留在课下,根据学生阅读的情况进行表彰嘉奖。
    2、悬疑导读。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一篇课文时,往往不可能就课文而讲课文,遇到某个问题时,必须要旁征博引,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易于讲清楚问题的根结。而此时就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机。
    3、教师倡读。加里宁曾经这样形容过老师,教师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面,外面有千百双眼睛时刻的盯视着你。做一个让学生尊重和爱戴的老师,首先教师要用丰富的知识去吸引学生,因为学生学习的天职决定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崇拜;其次,教师要用人格去吸引学生,教师健全健康的人格永远是学生追求的目标。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把学生的目光聚集起来,才能把学生的行动统一起来。学生的行为有时是急功近利的,有些问题只要老师讲过了,他自以为自己就知道了,便不再去看。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有选择的向学生推荐好书,用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收获在学生中广泛的煽动,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成果展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要及时的分析和评价,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成果展示的机会,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训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只有阅读者的知识和文化积淀到一定水平时,阅读的技巧才会逐步显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领会故事到触摸灵魂,到深刻感悟,再到融会贯通,必须经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1、复述内容,走进作品。阅读训练的初期,我会在课堂上让学生复述最近看过的作品内容,引导学生用简练概括的语言说出故事大意,谈一下初步感受。此时,无论老师对学生的叙述是否满意,对学生叙述的内容是否熟悉,都要以期待、欣赏的目光去面对他、鼓励他,让学生在一片羡慕目光的恭维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自己所读的部分哪儿是最精彩的,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逐步积累精彩的字词句段和描写手段,更重要的是积累阅读经验。
    2、触摸灵魂,走近作者。阅读的实质就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作者则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者则是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
    3、学以致用,融会贯通。阅读和积累最终的目的还是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来,否则,阅读的再多,也只能是一个两脚书橱。有一次,我安排学生写一篇演讲稿,学生写后找我批阅,并且对我说,老师,我发现电视的广告片中有很多广告词不仅精炼,而且极富哲理性。你看这句“高度决定视野,角度转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就是我从电视里边的广告中摘来的,用在这儿你看合适吗?的确,这句话成为了全篇的眼睛。
    三、个性品味,鼓励学生的特色解读
    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开放性,不同的读者从中品出不同的味道,有不同的感觉,一方面是由于读者的人生经验和知识储备不同,另一方面这也是文学作品固有的特性。对于同一作品,学生读后的不同感受,只要是健康的,不是与作者的写作意图背道而驰的,我们就应该认同、鼓励。这样才能激励同学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究,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1、鼓励个性化阅读,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在现在的阅读教学中,仍有不少人沿用“一问一答”的分析方式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大语文”的环境下,要让学生充分发挥阅读的自主性,在教师和家长的监管下,让学生自己主动的选择阅读的文本,而教师的作用就是以课本范文为例,指导学生如何读,怎样积累字词句段,怎样领会人文内涵。而至于学生到底读出什么样的感受,教师只可引导,不可灌输,可以用自己的领会和体悟去佐证,而不能用来替代。
    2、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创造空间。个性化阅读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由于学生个体情况存在差异,所以对文本的理解也会不同,尤其对文本底蕴意义发掘更有不同。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要紧紧抓住文本的内容、文本语言、文本主旨和文本空白处,以开创性的思维对文本陈述自己的意见。
    3、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必须让学生明确“个性答案”和“共性原则”。个性化、多元化阅读,遵从了语文可以时时学、处处学的特点,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内需和外求,极大的拓展语文阅读的空间,以学生触觉来个性化的阅读经典作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培养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思考、自我研究的能力,促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感化、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从而达到语文教育的文化承载和人文精神塑造。
    总之,鼓励和倡导“大语文”概念下的学生阅读,可以让学生充分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自我寻找学习范本,弥补语文教材难以引发学生兴趣的不足,让学生从更为广泛的空间里寻找发展的机会。但是,以语文教材为主的课堂学习仍然是语文教学的底线,教师不可能弃本从标,要把学习和阅读的方法寄寓与教材教法中,“授之以渔”,才能更好的让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实现无时不学习,无处不学习的目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