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浅谈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差异化复习教学
浅谈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差异化复习教学

来源:基础教育 作者:王海

     

    四川省都江堰市中兴镇青城山高级中学    王海
    一、现实就像恼人的秋风
    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大,给老师的教学带来巨大的困难,以我所任职的学校为例。
    我校是乡村高中,所招学生主要是是学校周边的乡镇学校的孩子。学生成绩个体差异大,尤其是在高三的学生之中,表现的更加明显。今年所教的高三学生,在模拟考试中,学生成绩最好的,总成绩是640分,超过了一本线100多分,语文单科成绩118分;最差的学生总分201分,语文单科成绩46分。如此巨大的个体差异,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压力。
    这个现状,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出现了非常难办的情况。如果按照最低的学生成绩来确定教学的基点,那么,学生势必会睡到一片。是啊,不讲都会,谁愿意听啊?如果按照最好的学生的成绩来确定标高,也会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会如坠五里云雾中,不知老师所云。如果按照学生成绩的平均点来确定教学的基点,是不是就可以解决问题呢?经过实践,我们发现这种做法也是失败的。
    二、该怎么办呢?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智能是有类型差异的,每一个学生的智能类型是不完全一样的,每个学生的智能之间是有差异的,而且每个学生的智能进步速度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进步的速度也会有不一样,
    同时,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允许一部分学生利用智能的优势变得更加优秀,也同样会允许另一部分学生暂时落后,稍后进步。
    三、实践尝试
    (一)分组
    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在复习教学中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力,将学生分成了A、B、C、D、E、F六个层级。为什么要这样划分呢?因为语文教学中有六个层级,分别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和探究。分别用A、B、C、D、E、F来标注。这样对应的结果是,既使学生明白了自己的水平现状,也方便了教师自己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准确定位。
    学生的层级是怎样划分的?
    根据学生入学的情况和进校后进行测试的情况分析,按照六个层级能力的要求情况,我们认为60分以下基础特别差,连基本的概念都搞不清楚,所以定为A级,60—75分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定为B级,75-90分定为C级,90-100分定为D级,100-110分定为E级,110分以上的定为F级。这样在教学的时候,根据知识的能力层级要求,我们就可以确定相应能力等级的学生来回答问题。比如说: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就可以在问题前标上相应的能力等级,让学生自动对号入座。这样,老师在教学中的针对性将大大增强。在试卷测试中,对每一个题都标上能力等级要求。比如:题前标有A的,表明所有学生都做,题前标上c的,那么A级和B级的学生就可以不做。如果A级和B级的学生做对了,有奖励,后文会说到;没有做或者做错了,也不加以责怪。
    (二)晋级要求
    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认清自己的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固化学生,阻碍学生的进步。怎样激发学生的进步欲望呢?
    1、晋级
    学生在课堂上连续三次或间隔性有五次以上回答正确超越自己能力等级的问题,在与学生商量后,可以让学生进入更高一个等级。在考试中,考出了超越自己等级的分数,经过与学生商量,可以让学生选择进入相应的等级。比如,60分以下的,也就是A等级的,如果考到了90分,他既可以选择进入B等级,也可以选择进入C等级。为什么要与学生商量呢?学生选择进入了相应的等级,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为学生基础差,不是所有版块的知识都不会,学生对某些板块的知识还是比较容易学会的。我们担心的是,这些是他的强项,如果升级后,紧接着进入他的知识和能力的短板,会让学生压力倍增,如果因为不能回答上相应级别的问题,降级下来,会增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的。
    2、降级
    如果学生晋级后跟不上,他可以选择降一级或者回到原来的等级。学生在原来的等级确定后觉得跟不上相应的等级,也可以采取降一级或者两级的办法来暂时缓解学习的压力。
    3、约束
    人是有惰性的,有的学生为了逃避压力,故意选择低等级,又怎么办呢?接受心理学认为,因此,当学生在回答不上自己所属层级的问题时,教师不要马上去定性,甚至去否定学生。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拒绝心理,甚至于对学习的排斥。这时候就需要老师跟进,随时观察学生的上课反应了,同时,把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测试成绩结合起来分析。同时,加大对学生的激励力度,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效果
    接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源于个人的意识接受,这是一个从潜意识层面进入意识层面的明晰化过程。接受心理与人的情绪活动密切相关,往往伴随人的愉快或悲伤等情感活动发生。一个人直觉不能诉诸于感官一种快感,那么就不能产生那种行为发生前的冲动和需求,外在表现为接受或不接受。不接受的心理往往是来源于我们意料之外的信息和刺激,是与我们即时的心境相反的一种能量,是我们最不希望发生和出现的信息和刺激。所以它常常会给我们带来失望、痛苦、焦虑、烦躁、不安的感觉,我们往往希望立即摆脱这种情景,立即从这种情绪中能出去。
    借助于学生的分层识别,使学生觉得原来语文也是可以学好的,而且学习的乐趣是蛮大的。在每一次小小的活动中找到成功的快乐,找回了改变学习水平的决心,所以学生的参与热情是格外的高。同时,人的不接受心理有的是大多是段短暂的,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施教策略。
    五、结束的话
    孔子《论语•雍也》:“圣人之道,粗精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