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初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初探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燕红蕾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莲河学校    燕红蕾

    小学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德育材料丰富而生动,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而且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耳闻目染,它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所以,语文学科所担负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学科以“文”为主,内容形象化、情感化、审美化,“以文载道”、“寓道于文”,其中的思想教育要因“文”而施。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意味着它不仅在智育方面,而且在德育、美育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且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从中看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加强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使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

    一、挖掘时代背景,搭建理解桥梁

    时代背景是指在一定历史情况下,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由于在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对他们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简略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让时代背景介绍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如在讲授《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有许多学生都对抗美援朝的历史不了解,不明白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什么。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对朝鲜人民的重要意义。使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产生深厚的感情。这样,在后面的新课讲授中,学生就能够理解到——为什么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会产生如此深厚的依依不舍的之情了。

    .挖掘课文主题,阐明课题含义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授课应该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就是向所有人发出的号召。通过学习,让同学们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生在新社会,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如果让你立下誓言,读书又应该以什么为目标呢?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为中华之_强盛而读书” “为中华之繁荣而读书” ……教师提出希望:像周恩来一样,从小立志,朝着我们的目标努力奋斗,努力进取,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树立人物形象,榜样激励学生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的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例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第三段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不怕帝国主义国家的嘲笑,敢于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不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吗?在引导学生读第三段时,结合每一段的具体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导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时,引导学生学习詹天佑对工作严肃认真、遇到困难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在导读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引导学生领悟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创举,进一步感受支配詹天佑行为的强大动力就是对祖国由衷的热爱。最后学习完课文,组织学生再一次整体感悟课文,引导学生谈谈从詹天佑身上学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便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欣赏课文插图,深化思想认识。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讲授《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图片,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再配之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

    .品词析句,挖掘思想感情。

    德育渗透不应该是空洞的,而应该以实实在在的内容为基础;德育也不应该是贴标签式的,而应该在品词析句中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体会从而内化。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教学《翠鸟》这课时,让学生品悟“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这样的描写翠鸟外形的连喻句,来体会翠鸟的美丽。整节课的拓展处,补充“点翠”——人们把翠鸟的羽毛与珠宝玉石镶嵌在一起,制作成精美的头饰,这个古老的工艺就是“点翠”。通过图片、音乐的渲染,进一步翠鸟的羽毛翠色欲滴、闪闪发光, 但是制作手法却极其残忍,需要硬生生地将羽毛从翠鸟身上拔下来,一个头饰就需要近百只、甚至上千只翠鸟。进而激发学生保护翠鸟、保护鸟类的情感。

    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亦是如此。语文教学要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露痕迹,达到随风潜入夜的境界,这可以说是实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为此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