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研究
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研究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张鑫

     河南省渑池高级中学     张鑫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是课题《创建学习共同体,课堂合作学习之实证研究》的核心研究内容学习小组的组建和建设是实施合作学习的前提,关系着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要想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就必须科学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并持续不断地进行小组建设。

    【关键词】学习小组;小组规模;小组类型;角色设置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是课题《创建学习共同体,课堂合作学习之实证研究》的核心研究内容。学习小组的组建和建设是实施合作学习的前提,关系着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要想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就必须科学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并持续不断地进行小组建设。本文将从小组规模、小组类型、角色设置、小组建设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合作学习中的小组规模

    教师一旦决定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小组规模。当小组规模较大(六人组及以上)的时候,小组成员间不同能力的互补性就越强,不同观点与思想的碰撞就会越激烈,有助于小组应对复杂的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但也会造成部分成员主导小组活动,个别成员参与度不够或者搭顺风车的行为,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当小组规模较小时,小组成员间的关系会比较亲密,每个成员都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使得讨论更充分,但不足之处是组员能力互补性较小因而加大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难度。合适的小组规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合作学习的任务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如果合作学习的任务较为复杂,难度较大或者教师想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观点与思路,小组规模可以偏大,如六人组及以上。如果学习任务仅仅是对某些具体知识的理解或者对练习题的讨论这类答案相对明确的问题,四人以下的小组规模会更有效。

    其次是时间因素。通常来说,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越短,小组规模就应该越小,这样每位组员参与小组讨论的时间会更多,小组协调和运作就会更便捷,更高效。

    第三个影响因素是教师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在课堂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业表现、合作表现进行观察和指导。小组规模越大、合作中出现问题的几率就越大,需要老师指导的频率就会越高。总的来说,小组规模越大对教师把控课堂的能力要求也就越高。

    学生有无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合作技能也会影响到小组的规模。如果教师和学生都是初次尝试合作学习,小组规模以两人或四人组开始为宜。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课题实践研究过程中以具体的教学情境为依据,合理判断、灵活变通,采用合适的小组规模,进而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合作学习中的小组类型

    合作学习的小组有四种类型,即同质小组、异质小组、自愿小组和随机小组。

    异质小组是由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能力、不同程度、不同兴趣的学生组成,通常是整个班级、社会的缩影。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会与自己不同的人相处,另一方面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学业成就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别创造了自然的最近发展区。我们在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中主要以学习能力和学业成就为基础组建异质小组,因为这样,合作学习、课堂讨论的进度能够保持一致。但学生的学业表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过程,且长期处于一个小组,不仅思维和方法容易趋同而且容易闲聊,所以异质小组应该定期重组,以月考等规范化的统一考试为节点进行调整。定期重组有助于学生更广更好的吸收借鉴同伴的优点,教师要争取在一个学年内班上的同学都相互合作学习过。

    同质小组是有相似性格、兴趣、能力和学业成就的学生组成。组内学生学业水平相近、更容易相互启发、迅速完成学习任务。但组间差异较大,各组完成任务的时间差异较大,而且会造成低学业成就的小组难以完成学习任务,不利于当下整班授课制的课堂教学。

    随机小组是按照某一随机规则临时组建的学习小组。它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扩大学生的交往面。但由于本课题研究中的学生群体主要是高中生,鉴于该年龄段的学生心智水平和繁重的学习任务我们较少采用这种多彩的合作小组。

    自愿小组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学习小组类型。因为学生可以和自己熟悉的、志趣相投的伙伴在一起。其优点是小组成员之间有足够的了解和彼此信任,为下一步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不足之处是阻碍了学生的交往面,而且容易造成闲聊和小团体的情况。

    合作学习中的角色设置

    一些研究指出:当学习者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具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角色和身份的时候,其自身表现和小组合作总是会更加高效。事实上,角色的设置是对合作任务的分工,是把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清晰化、具体化,让学生知道在合作中自己该干什么。另外,角色的设置可以促进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特别是让那些基础薄弱、不善言谈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学习活动和课堂讨论,避免学业成绩优秀、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霸占小组讨论,从而确保合作学习的平等性。

    我们课题组参阅资料、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以及所教学科的具体情况在小组内设置了以下几种角色:

    发言者:发言者需要总结小组成员的观点或者活动,代表本小组向全班同学和老师展示小组学习或讨论成果。

    质疑者/勘误者:质疑者需要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发言“找碴”,目的在于促进反思,产生更加合理的、能经得住推敲的结论和方案。勘误者需要指出发言者的不准确之处进行纠正或提醒大家重新思考。

    协调员:协调员负责引导和促进小组讨论,安排组内分工、控制小组讨论时间,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讨论或其它小组学习任务。协调员在一定程度长承担着小组“组长”的责任。

    联络员:联络员充当着本小组和其他小组、本小组和老师之间的沟通桥梁。

    要想在合作学习中发挥角色的作用,必须要让小组成员知道自己担任的角色和该角色的具体职责。此外小组角色必须轮换担当,教师要制定轮换规则。

    合作学习中的小组建设

    成功的学习小组要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被了解、被喜欢、被接纳、有成就感。

    因此,小组建设包括五个方面——彼此熟悉、小组认同、尊重差异、相互信任和加强合作。小组组建后,相互熟悉很重要。在组员彼此熟悉之后,建立小组认同感就变得极为关键,学生们需要从“我是谁”过渡到“我们是谁”,可以让小组成员为小组起名字,写口号来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凝聚力和团队精神。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组建小组之后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相互之间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相互信任和加强合作更是必不可少。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来增加小组成员彼此间的信任,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和效果,提升小组成员间的默契。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善于合作交流的。为促进合作的有效性,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培训。例如在课堂讨论中,善于倾听的同学不仅听到了其他同学说了什么,还会积极思考他们为啥那样说,要培训学生带着问题与思考去倾听。如果没有倾听技能,不去考虑他人发言的角度和出发点,小组讨论就会沦为各说各话,合作形同虚设。如果讨论的结果需要组内达成一致意见,学生还要掌握怎样寻求共性、怎样妥协等技巧。缺少了培训,教师对合作学习的一些设计可能没有办法得到很好地落实。具体来说,合作技能的训练包括以下几步:

    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小组活动的步骤以及小组活动时可以使用的的资源。

    其次,让学生在小组中演练学习的具体步骤和环节,真实、直观地体会学习任务以及如何使用资源和工具。因为口头说明使得学生接受信息时不直接、很容易造成学生不理解老师的意图,通过训练,把口头说明这些言语信息转化为可观察、可模仿的行为,从而可以更快地迁移到其他合作学习之中。

    第三,教师还要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技巧。人际交往能力包括主动地聆听、清晰地表达观点、提供有意义的反馈、对他人和小组负责等。合作能力主要是能够合理分配任务、承认并接受差异、民主地解决争议等。

    在培训和训练学生合作能力与合作技巧时,教师必须全程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建议与帮助。

    总之,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建设意义非凡,只有让小组中的每一个同学愿意合作,会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落到实处,我们所追求的“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才能实现。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创建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之实证研究’【2017】-JKGHYB-0968”研究成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