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让阅读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文本参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让阅读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文本参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陈静

     北京市昌平区巩华学校

    文章摘要:伴随着新课程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文本参读作为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获得了广泛地应用。文本参读打破了语文课堂中单纯分析课文文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课文文本为中心,参照阅读其他相关文本,从而对课文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和拓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文本参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更具开放性和有效性,将其与小学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将充分扩展文本解读的空间,真正践行当下语文教育界一再提倡的“大语文观”,会切实提高学生小学阶段的阅读素养。目前文本参读在小学阅读教学运用中存在着随意化参读,形式化参读和无效化参读等问题。因此,从参读目标,参读材料和参读训练三个角度可以为文本参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寻求切实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文本参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参读”最先是由叶圣陶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课文文本无非是一个例子,在精读了课文文本之后还应该参读一些相关文章。当代西方文论提出了“文本互涉”理论,强调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置于互文性网络中去解读,由此文本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该理论激发了广大语文教育者进行文本参读研究的浓厚兴趣,为阅读教学开阔了新的视野。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难点。因此,本论文将具体研究文本参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以期为小学阅读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

    一、明确参读目标,提高阅读效率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有教学目标作为指导,同样在进行文本参读时,也需要明确参读的目标。我们主张的文本参读教学法虽然在教学实践中追求一种丰富、立体和开放,但并不是漫无目的地随意参读。在学生进行参读前,教师最好先让学生明确一下参读的目标,参读目标的确立是学生进行有效参读的重要前提。确立明确的参读目标可以使参读教学环节更具针对性。

    (一)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参读目标

    某种意义上说,参读目标即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参读目标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因此,参读目标的核心要回归到教学目标的根本上来。需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明确相应的参读目标。文本参读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方式,尽管参读教法在意义上追求一种开放性,但是我们也不能没有原则,不能不着边际地随意参读,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文本参读要收获实效,教师必须依据课堂教学目标来设计具体的参读目标,有目的地让学生参读相关的文本资料,要将课文文本的教学目标与参读目标融合起来,真正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在许多语文公开课上,我们常常会看到教师往往没有从本课的教学目标出发,没有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中任何一个维度出发来设计参读环节,这样的参读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选取了《大禹治水》这篇神话故事。教师在讲解这篇经典的神话故事时往往会把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经历的艰辛,体会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基于《大禹治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维度确立了本次参读的目标,让学生通过课文文本和介绍大禹治水过程中遇到磨难的相关文本进行参读,体会出治水过程中的千难万险,从而引领学生走进大禹的心灵世界,挖掘文本中人物形象的高大。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文本参读前要从讲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出发,为学生明确参读的具体目标,使课文文本与参读文本建立有效的联系。使整个参读环节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更加科学、高效。

    因此,要根据教学目标来制定参读目标,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文本参读,实现参读目标与教学目标间的整合,打破文本参读在教学中无目标可循的局面。参读的目标越明确具体,参读的效果也越好。

    (二)依据教学重难点制定参读目标

    在具体教学中,参读的目的性不仅表现在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来展开,还表现为在参读进行过程中不断解决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参读目标最好是直接指向教学重难点内容的,参读环节的设计是为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服务的。

    一位老师曾在讲解古诗《绝句》时设计了这样的参读环节,让学生先看春天的画面,再听朗读,最后讨论。接下来就开始让学习参读大量的其他文本,只要是与描写春天有关的古诗都尽量呈现给学生。老师然后带领大家再去欣赏许多关于春天的文学作品,这节课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非常少,我们知道,通过《绝句》的学习,让学生发现“抓住景物,想象画面”学习古诗的方法,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然而教师并没有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来设计参读目标,只是从“春天”这个形象出发找到一些相关的文本素材供学生参读,所以导致了整个参读环节都游离了课文主旨,这样随意地让学生去参读,无疑是分散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不但没有加强课内外文本之间的联系,反而冲淡了课文文本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与否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依据教学重难点来制定参读目标,可以在参读文本与课文文本间建立最紧密的联系,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参读。

    二、选取参读材料,丰富文本内涵

    好的参读文本,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有效的参照,可以丰富课文文本的内涵。因此,哪些文本可以拿来参读是广大一线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能够成为参读对象的文本,往往有鲜明的形象,有丰富的内容,有精美的结构,有真实的情感,这样的参读文本,自然会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选取参读材料时应该关注参读文本的广泛性,重视参读文本的相关性以及注意参读文本的适度性。

    (一)关注参读文本的广泛性

    语文教材比任何教材更加生动和丰富。随着课文文本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日益多元,语文教师在选取参读文本时视野也应该逐渐扩大和开放起来,关注参读文本的广泛性已经成为教师选取参读材料时必须关注的一个因素。

    文本参读是一种开放性的阅读教学形式,教师在选取参读文本时可以依据参读视角的不同广泛地选取参读材料。总之,让学生通过参读文本的学习,生成对课文文本更加多元的认识和理解。

    (二)重视参读文本的相关性

    在提倡语文教师广泛地选取参读材料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所选参读文本与课文文本教学内容的相关性。许多语文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偏离了课文文本来选取参读材料,陷入了无用参读和无谓参读的误区,使参读成为一种形式化的教学模式,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取向。文本参读是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解读课文文本服务的,所以教师在选取参读材料时首先要以课文文本为核心,可以选取多个文本来辅助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但是一定要注意这些文本的相关性。具体方法如下:

    1.重视教材内部文本之间的相关性

    语文教材中供学生精读的课文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凭借,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起到重要的示例作用。语文教材中提供了很多能够加以参照阅读的资源,教师可以在语文教材中选取相关文本资料进行课堂知识的链接和延伸。

    例如教学《绝句》时,可以联系本册书第一单元已经学过的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咏柳》和《村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重视课外文本与课文文本横向和纵向上的相关性

    参读的过程中要对课文文本的题材、作家、表现手法等作横向和纵向上的延伸,可以确保学生参读的材料是与课文文本密切相关的。

    教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可以选取在题材上有相关性的课外文本资料。如教学课文《牛郎织女》时,可以选取秦少游的《鹊桥仙》。因为这两个文本在题材上有很大的相关性,都是根据“牛郎织女”的经典爱情故事而写的两个文本,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从两个题材相关的文本中找到共性和个性。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与文中作者相关的课外文本资料。如教学高洪波先生的儿童诗《彩色的梦》时,有的教师选取了他写的另一篇经典文本《我想》,有的教师选取了有关作者的背景资料,也有的教师选取了其他学者有关高洪波先生的评论文本。教师选取这些与作者有关的参读文本,目的是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走近作者的心路历程,让学生在相关课外文本的辅助下对文中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和生命追求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教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可以选取在主题上有相关性的课外文本。如教学《生命,生命》这篇文章时,选取《生命之书》作为参读资料,教师选取这两篇主题相关的文本让学生进行参照阅读,目的是启发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

    (三) 注重参读文本的适度性

    并不是每篇课文文本都需要参读相关文本,参读材料在选取上要避免过犹不及的“泛参读”现象。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参读文本的数量要适度,并不是越多越好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必须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好参读教学的度,要避免因参读文本的数量过多而导致的精读课文与参读课文主次不分的现象。文本参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教师有必要把握好它参与教学的力度。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课文《月光曲》时,有的教师以“月光”为基点,选取了关于月光的2篇文章让学生来参读,这样的参读就脱离了教学的实际,使课堂教学失去重心。

    当然,有时候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读文本,在多个文本的印证比较下,让学生对课文文本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在教学《生命,生命》时,某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生命的有限和珍贵,给学生提供了杏林子的《和命运较量》以及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重要文本资料。多让学生参读一些有关生命思考的文本,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实体验,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参读文本的层次要适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材施教”是每一位优秀教师都应该努力做到的。教师只有对自己所教的学生有深层的了解,才可以保证教学的有效实施。因此,参读环节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这就对参读文本提出了程度上的要求,教师在选取参读文本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参读中光有教师的积极性,学生对参读文本一知半解,整个参读教学环节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学必定劳而无功。所以,教师在选取参读文本时必须考虑到学生实际的接受水平,选取的参读文本尽量是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的。

    总之,参读文本的数量适度并且层次适度才能取得参读的良好效果。

    三、重视参读训练,培养语文能力

    ()在参读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在参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调动学生的思维,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还不十分全面。所以,在高中现代散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文本参读实施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求同或求异思维的强化训练,因为教师让学生进行文本参读时,往往是希望学生在课文文本和参读文本的参照比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语文能力的。

    教师首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运用参读教法过程中,不能总是自己担任主角,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处于被动参读的位置。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参读训练时,要注意参读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参读资料。其次,引导学生结合参读文本对课文文本进行不同层面的审视、学习。最后,学生要在多个文本的参照印证下实现思维的跳跃,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二)在参读中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读与写具有天然的联系,学会用笔来参读。叶圣陶先生提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文本参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阅读教学会让学生获得作为写作材料的间接经验,参读则是丰富学生写作材料的一条有效途径。在丰富学生写作材料的同时让学生获得语汇的积累,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在参读中对学生进行迁移训练

    在课文文本和参读文本之间进行较系统的学习迁移训练,就文本之间同一种语文能力的迁移来说,关键是要在精讲课文文本时参读其他典型文本归纳出规律性的语文知识,从而以点带面,引导学生之后学习同类文本的迁移训练。需要教师加以补充、归纳和整理,在迁移训练时处理好课文文本和参读文本的主次关系。更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仿照老师的做法进行文本间的参读,并且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参读文本进行独立阅读,进行迁移训练。尤其注意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上的迁移,可以让学生针对参读文本做一些批注,写一些自己的感想。

    特别是参读同一单元的几篇文章时,迁移训练是一条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要训练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的整理归纳。可以让学生先来畅谈参读体会,教师最后要做总结。指导学生在参读中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参读的价值。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语文教材只是一个基础,教师一定要以这个例子为轴心去选取恰当的参读材料,并且根据课文文本确立参读目标,让参读不偏离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效的参读训练中使其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让阅读向更深处漫溯。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3-40.

    [2]董希文.文学文本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28.

    [3]任子珍.“互文参读”的有效性在于“练、炼、链”(一)[J].教学月刊,2010(2):33-35.

    [4]胡维盛.参考阅读课教学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1996(1):8-20.

    [5]陈治平.参读教学与思维品质训练探讨[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5(4):71-74.

    [6]丁荣金.超链接型课堂[J].教师之友,2005(3):53-5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