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上好思政课,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
上好思政课,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文清泉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 文清泉

    思政理论课,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精神层面教育的课程,包括学生的行为礼仪和文明习惯、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政治生活的热情和态度、对国家的认同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等等,直接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思政课的教育价值。

    中央绘制思政教育蓝图

    2019318日,是我终身难忘、永远铭记的大事,迄今历历在目。我参加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的全国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作为我省6名参会代表之一,我在感受现场氛围、聆听重要讲话后,满怀豪情地写下了一首小诗:习总书记绘蓝图,思政教师展画卷。立德树人书巨制,守正创新铸鸿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时,提出要“拥有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这“三为”就是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殷切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还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点具体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就是“六要”,是一位思政教师必须遵守的执教准则。

    思政教师要有“三感”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点要求,结合我自身的感受,我觉得思政课教师要有“三感”—一政治使命感、社会责任感、课程荣誉感。

    政治使命感。就是要按照“政治要强”的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政治情感、政策水平和理论修养,将自己的教育信仰与自己的政治修养高度融合,将讲好思政课作为自己安身立命、实现教育情怀和人生抱负的神圣使命。

    社会责任感。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具有的社会素养。思政课教师尤其要注意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从“情怀要深”“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三个方面来塑造自己的社会形象,把办好思政课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把培养思想正、品行端、能力强、热爱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

    课程荣誉感。就是要以自己是一名思政课教师为荣,按照“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的要求,努力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把自己的专业成长与职业生涯高度融合,在上好思政课的前提下,不断赢得社会的认可、学生的爱戴、人民的满意。

    思政课堂要培养师生正气

    在国家现行基础教育阶段,思政理论课贯穿始终,原来的小学课程有《品德与生活》,初中有《道德与法治》;改用统编本教材后,义务教育阶段统称为《道德与法治》,高中则是《思想政治》。思政理论课的性质,简单地讲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思政课理论课的课程目标就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必须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显然,两者都指向“人”,都解决教育对培养目标的指向——培养对象的生命发展方向和人格评价。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思政理论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只有让思政教师的心“正”起来,让思政教师的身“正”起来,让思政教师的人“正”起来,让思政教师的课“正”起来,才能使我们的下一代人——学生“正”起来。

    思政课程要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课,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按照我的理解,全员育人是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包括思政课教师、其他所有学科教师、职员工人、家长、校友、在校学生中的优秀代表、社会各界人士等。

    全程育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和始终,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直立行走,从进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毕业,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从双休日到寒暑假,从校园生活到参加工作、建立家庭、走向社会,无时不育人,无处不育人。

    全方位育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覆盖到立德树人的各个方面,包括校报、广播站、板报、文化墙、展板、手抄报、校园网等。我本人开辟了一个名为“清泉煮茶”的微信公众号,至今已有《特别的奖给特别的你》《播种良好习惯,收获幸福人生》《话说“教书匠”》《珍爱生命》《学校文化:透过亮点看内涵》等数篇思想政治教育类原创文章。

    坚持“三贴近”上好每一堂思政课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八统一”要求,我以为,思政课要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一堂好的思政课,要有以下五个方面蕴藏——以德导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美塑人、以文化人。

    一堂好的思政理论课有了这五个方面蕴藏,还要体现出“活”“动”的课堂形态。

    “活”就是要讲究激发兴趣、文理相宜、动静结合、节奏灵活、拓展适度、沟通课外。课堂的“活”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文本选择的活化。在选择、处理、解读文本时,要进行思政素养的摄取。如,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我们可以选择《建国大业》等影视片段,使教材文本与直观性强的影视融合。二是教学过程的活跃。思政课最忌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教学过程应该以对话为载体,在教学关键点上无妨展开辩论,使课堂真正表现出学生思维活跃、参与踊跃、境界飞跃的生动场景。三是教师引导的灵活。在调控课堂节奏过程中,在引导学生领会关键点时,在转入教学流程下一个环节时处,教师不妨来点艺术化处理。

    “动”就是讲究方法,注重实践。一是课内要动起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维碰撞、观点冲突、讨论交流、争锋相对、唇枪舌战、面红耳赤、合作探究、展示评价、签名宣誓、情感升华。二是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俗话说,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案例,说到不如做到,言传不如身教,教会不如体会。转换理论话语,打破时间界限,突破空间限制,让思政理论课在坚守立德树人之根本上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让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在活动中、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去领会、去理解、去把握、去深化、去升华,兴趣浓浓,久久为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增强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思政理论课要“守正出新”,为思政理论课教师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只要我们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不断创新,就能为办好思政课作出自己的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