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以“郑和下西洋”为例
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以“郑和下西洋”为例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宋腾飞

     宋腾飞   青岛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此版新课程标准最显著变化在于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概括。在其指导下,教育部统编的新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系列也于2019年在北京、山东等地投入使用。面向新课标与新教科书的变化,教师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便尤为紧要。从学生较为熟悉的“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出发,教师在提供适量史料与构建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提高辨析、理解史料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郑和下西洋  史料  问题情境  批判性思维

    教学思路分析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对外关系史中的大事,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统编新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中,“郑和下西洋”这一部分知识位于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的第二子目“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中,篇幅有所减少。教师通过“郑和是谁”、“西洋是哪里”、“为何下西洋”、“下西洋作何准备”、“下西洋经过何地”等问题,引导学生在史料的解读中形成时空观念,在对郑和的了解中培养家国情怀,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郑和是谁?西洋是哪里?

    史料1: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

    ——马和为其父立墓志铭

    史料2:国之西北海内有一大平顶峻山,半日可到,名帽山。山之西大海,正是西洋也,番名那没黎洋,西来过洋船只俱投此山为准。

    ——马欢《瀛涯胜览》

    学生在阅读史料中会注意到“姓马氏”、“云南昆阳州人”等,并疑问“郑和父亲姓马,他为何姓郑”?

    教师对此解答并解读“哈只”一词。靖难之役中,马和在“郑村坝之战”中协助朱棣起到关键作用,故后被成为皇帝的朱棣赐给“郑”姓。云南与西洋在地域上相近,郑和较为熟悉。“哈只”是伊斯兰教对曾经去过圣地麦加朝圣的信徒的尊称。学者认为郑和家庭信仰伊斯兰教,而西洋地区部分国家也信仰,故派郑和出使西洋也有这一因素。

    马欢是曾随郑和多次下西洋的翻译,《瀛涯胜览》是其对所到之处的详细记载,可信度较高。教师结合明朝初年疆域图以及当时东南部海洋和国家的相关名称指明“西洋”实际上就是今天的印度洋地区。

    二、为何下西洋?

    教科书中阐述为“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教师应补充说明。

    史料3: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张廷玉(清)《明史.郑和传》

    史料4:洪唯我朝太宗文皇帝、章宗宣皇帝,咸命太监郑和率领豪俊,跨越海外,与诸番贸易。

    ——马欢《瀛涯胜览》马敬作序

    史料5:若海外诸番,实为遐壤,皆捧珍执贽,重译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

    ——郑和《福建长乐南山寺天妃灵应记碑》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史料中找出关键信息“寻找建文帝”、“示中国富强”、“与诸番贸易”、“宣德化而柔远人”等,引导对这一问题的全面理解。

    教师也应指出三则史料的出处与视角。《明史》是清朝人编写,以后来者的身份评价前朝功业;马欢是多次跟随下西洋的翻译,以亲历者身份记载所见所闻;记碑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所刻,以朝廷所派官员与领导者身份记载这一事件。视角不同,故描述会略有差异,如“耀兵异域”同“宣德华而柔远人”的字眼使用。

    三、下西洋作何准备?

    教师设置情景问题“如果我们以海洋航行方式出使其他国家,需要做哪些准备?” 出示史料:

    史料6:《南京城外龙江船厂的木刻图》;《郑和“宝船”模型图》;《郑和星图》

    史料7: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张廷玉(清)《明史.郑和传》

    经过史料解读,学生理解郑和下西洋并非突然事件,而是经历了较长时间准备。永乐三年开始的远洋航行,在明成祖上位初年就已经开始准备。当时南京城外的龙江船厂可以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厂,最多可容纳两三万造船工人。与大约同时期欧洲的船只对比,可以直观看出宝船的造型之大与明朝造船技术的先进。

    再者,郑和船队中的一些设施还体现了明朝科技的发展。在远洋航行中,人们借助牵星板观测天体与海平面的角度以确定自己的航海位置。

    四、下西洋经过何地?

    教师以航程所经过的主要地点为例讲述。七次航行均到达“古里”,第四次航行开始又均到过“忽鲁谟斯”。

    教师出示东南沿海相关地图与文字史料:

    史料8 

    柯枝古里连诸番。

    ②名称哲地者,俱是财主,专收买下珍珠、宝石、香货之类。皆候中国宝船或别处番船客人。

    ——马欢《瀛涯胜览》

    史料9 

    自古里国开船投西北,好风行二十五日可到。其国边海倚山,各处番船并旱番客商都到此处赶集买卖,所以国人殷富。

    ——马欢《瀛涯胜览》

    教师结合地图向学生指出这两地被重视的原因有二。一是贸易发达,二是交通便利。明朝时期,古里国国王允许其他国家在海洋航行过程中到此进行淡水补给与物品交换,也因此其经济较为发达。此外,从古里到达印度洋沿岸的其他国家航行十分便利。同样,忽鲁谟斯即是今天霍尔木兹海峡附近,是当时的货物集散中心,经济发达。从地理位置上看,忽鲁谟斯相当于“中转站”,古里到此很方便,这里到达非洲东海岸也十分便利。

    参考文献:

    1.李露晔(美)著,邱仲麟译:《当中国称霸海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月。

    2.马欢著,万明校注:《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7月。第50页。

    3.张廷玉(清)等撰:《明史》,第二六册,卷三百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4月。

    4.陈忠平(加)主编:《走向多元文化的全球史:郑和下西洋(1405-1433)及中国与印度洋世界的关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1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