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浅议“问题导学”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应用
浅议“问题导学”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应用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 林媛媛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皇冠中学    林媛媛

    【摘要】问题导教学法是一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作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学科,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应用问题导向教学法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开启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结合当前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中应用问题导学法开展教学的意义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问题导学法应用策略,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中的应用意义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传统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课堂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基本以教师填鸭式讲授为主,通过长篇大论的道德与法制知识、概念、理论讲解灌输给学生,使整个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由于道德与法制知识的理论性较强,长期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课堂活动参与度大大降低。而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方法应用,借助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问题抛出,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形成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以生为主道德与法制课堂。

    (二)寓教于乐,实现情感迁移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三位一体的有机整合。但是过去应试教育观念下,以成绩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并未对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导致学生可能在考试时能考取好成绩,但无法落地实践,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不符合初中道德与法制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通过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营造的课堂教学氛围是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使学生在问题主动思考、分析并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实现情感投入,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迁移,实现我要学

    二、问题导学法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中的应用原则

    (一)问题设计合理性原则

    合理的问题设计是问题导学法在课堂应用的基石,合理的问题设计必须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点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预备期,有着特殊的心理与生理特性,同时更是世界认知、社会体验的关键阶段。因此,在问题设计时,教师切忌过度强调问题的高度与技巧,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这样会出现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学生根本没有办法理解,无法触发学生思考,使问题失去导向作用与价值。

    (二)问题数量安排合理性原则

    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必须重视问题的数量安排,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应追求问题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切忌失控的问题创造。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内容是理论性很强、相对乏味的,理解上需要扎实基础。有的教师过分追求自身教学水平的展示,在问题导学法运用时将问题设置得一个套一个,并在其中设置许多分支小节问题,使学生尚未解决第一个问题就要应对下一个问题,无法找到准确的问题解决方法,同时还使学生对道德与法制课程产生厌学心理和畏惧情绪,大大降低学生自主思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限制学生思维发展。

    三、问题导学法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应把握好尺度、下足功夫,准备好问什么”“怎么问”“何时问等问题,做好事先的演练,避免在课堂上出现低效或失效的问题。

    (一)注意问题切入点和提问方式的选取

    问题导入法的应用也要结合教材的特征选取课堂提问的切入点,从学生的角度入手,避免提出超纲复杂问题。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内容丰富又极具概念性、理解性与辩证性,而不同的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其次,在问题提出时应注意梯度性,将简单的对吗”“是吗这样不需要细细思考的判断型问题与探究式问题怎么做”“如何解决等有机结合,由浅入深更具挑战性,让学生在问题思考、解决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二)注重提问时机的选择

    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深入应用应建立在选取恰当时机的基础上,在学生对课程内容不理解、有疑惑时,教师就需要适时抛出问题。当遇到急欲表达又不知从何说起的内容时,就是抛出问题的最佳时机。例如,在《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这一单元中,责任与角色同在一课教学中,学生对于责任的作用和意义有所疑惑时,可适时提出问题:谁对我负责”“不负责任会怎么样,进而提出问题我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对社会负责任,使学生能在疑惑产生时诱发一系列的思考,深化知识的理解。

    (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反馈空间

    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还应建立在拥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基础上,才能让学生深入探究并不断进行自我的消化总结,而不是在提问后很快就作出讲解。所以,课堂时间的分配掌控十分重要,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并根据课堂学生的反馈效果调剂课堂时间。除此之外,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思考过程,对学生做出的回答要有积极正面的评价反馈,不断地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自尊心是非常强烈的,很怕因为答错问题而被其他同学耻笑或教师批评,就会觉得非常没有面子,严重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的教学应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师应正确掌握提问的方法,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实现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深化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易志超.问题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4(04).

    [2]甘书远.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试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06).

    [3]邱英瑛.浅谈思想道德与法制课教学中的探究式问题教学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7).

    浅谈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

    刘春花  重庆市江北区东风实验学校

    学前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对数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数概念形成的基础。数字意识是儿童早期数学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概念。培养关键的数字意识,有助于学前儿童理解核心数学特性和促进数字运算流畅性。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具有数序性:口头计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从数序任何一数起——按数取物——按群计数。对于计数活动的教学,通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形与数的结合,有层次、有目的地训练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概括性,从而提高幼儿的计数能力。

    一、计数能力发展对幼儿的意义

    对于成人来说,计数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其实很复杂。对儿童来说,计数活动是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标志着幼儿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程度。计数能力使幼儿建构非正式算术的基础,理解数量概念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平日里要随时抓住机会让幼儿练习计数。计数有助于儿童理解数量。正确的记忆计数和一一对应是理解基数的基础。准确地记忆计数在幼儿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作用是有限的。相反,当幼儿的理解计数能力发展之后,就掌握了理解数量概念的有效工具,能够比较不同集合的数量,甚至还可以进行数运算。计数是幼儿早期数概念学习的基础。幼儿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地练习计数,从而为其后的数概念学习做好铺垫。

    二、幼儿数学核心素养的要点

    在这里,核心经验有三个要点:第一,可以通过计数来确定一个集合中数量的“多少”。在幼儿的每日生活情境中,自然地充满了数与量的活动,与朋友分实物、玩具,与父母买东西等等,都与数量密不可分,而且这些活动也体现了计数的实用价值。多少,是计数核心经验中的基本问题,它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幼儿一起进行讨论“多少”的问题,有助于幼儿理解数与量的关系。理解“多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与幼儿的数感发展紧密相关。感数和计数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和技能。一旦这些概念和技能出现在幼儿的思维和活动中,他们就会经常开展计数活动。感数在幼儿理解基数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命名数也有助于幼儿确立数感和计数之间的关联。数字名称只是用来确认点数元素的一种方法,它与具体物体之间的关系只是暂时的,可以随意变换,这些对所数物体的暂时命名对幼儿来说是相当抽象的概念。而且点数实物要比点数非物体的东西容易,因为实物不是抽象的,是可见的。因此,培养幼儿的计数能力应尽量从生活中取材,随机教导,尽量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其学习具有意义,或以游戏的方式呈现,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运用数字。总之,幼儿的计数练习不能脱离情境,必须紧密融入在生活中。

    第二,计数的基本原则适用于任何集合。学习有意义地数数要求既要能够记住任意顺序或者数名称,又要能够有原则地数数。只有当幼儿熟练地掌握了计数的四个基本原则,才能真正地运用理解计数。计数基本原则中每一个原则都建立在对前一个原则理解的基础上。1、固定顺序原则。固定顺序原则即用于不同单位物体的数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点数物的数词是有序且始终如一的,它是由数词系统本身特定的顺序和规律所决定的。在游戏和日常活动中不断地重复练习,有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固定顺序原则。数字名称的顺序是固定性的,所以记住数序是掌握固定顺序原则的首要条件。但是,理解固定好数序原则却又并不是机械地背诵数词的顺序。就像在网上很火的小女孩背诵乘法口诀的视频,在整个视频里孩子是按照顺序在背诵,但是她并不理解其中的意义,在三五的地方卡壳之后,又从头数起,但是始终记不得三五是多少,我觉得机械的背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2、一一对应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概念。一个集合中的物体必须且只能点数一次,也就是说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只能对应一个数词。一一对应,不仅有助于幼儿进行集合的比较,是幼儿计数的前提,也是理解相等和数守恒概念的基础。计数活动的过程就是把要数的那个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的集合建立一一对应的过程,因此,一一对应的方法是幼儿掌握计数,正确理解数量的实际含义的必要基础。教师可以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多种方式来开展非正式的计数活动,而且我们教师也要多借助真实情境展开数数活动,多给幼儿自我体验的机会,不急于给幼儿正确答案,多鼓励他们,让他们在过程中更好滴地理解和运用一一对应的原则。3、顺序无关原则。简而言之,即集合的总数与点数这个集合中物体的顺序无关。不论怎样数,数的总量不变。真正掌握理解计数的幼儿会逐渐认识到,随意地排列集合中物体的顺序,不会影响集合的总数。就像命名数,掌握了顺序无关的原则,幼儿就能理解数词与对应的点数物体之间的关系只是暂时的,对物体本身没有任何意义。4、基数原则。即能够理解计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时的数词代表该集合的总数。当幼儿的数数经验越来越丰富时,他们就会熟练地将这些原则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当儿童数完一组物体,问:"一共有几个?"看孩子是否能直接说出总数而不再一一点数;还比如按数取物,"请给我五块糖",看儿童能否通过点数(或目测)给出正确的物体数量。真正建立“多少”的概念,对集合的理解也会更深入,同时数感也进一步增强,为其日后进行数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影响学前儿童计数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计数数量:

    幼儿的计算教学是极初步的启蒙性质的数学教学,同时培养幼儿对数的计算的兴趣,为以后上小学做些初步的准备。要达到这一目的,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就非常重要。首先要注意通过各种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进行计算的教学,使幼儿在游戏、玩耍当中学到极初步的计算知识,并且自始至终注意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趣。其次教学时选用的方法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五以内、中班十以内、大班十以外。

    (二)计数材料:

    当然,在幼儿学习计数的时候,材料的大小、颜色;材料的空间、排列位置;材料的干扰性等都会对幼儿计数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和家长在为幼儿选择计数材料时,要特别注意到以上内容。

    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以一种思维方式代替着另一种思维方式,立足于一种成熟走向另一种成熟。成长是一种美丽,成长的美在于我们不断地吐故纳新,在新陈代谢中孕育艳丽的花蕊、灿烂的笑容和丰收的硕果。

    只有学习精进、不断反思,我们才能够更上一层楼,转变教育观念、内化教育思想、调整教育行为,创造属于我们学前教育发展的明天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周欣,《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张华、庞丽娟、董奇、陈瑶,34岁儿童数数的规则及其策略运用的研究,2004年,心理与科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