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基础教育现代学校治理策略探讨
基础教育现代学校治理策略探讨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尹厚霖

     尹厚霖 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  

    [摘 要]根据教育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学校必须建立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基础教育学校可以用全面质量观、多元发展观、科学课程观为基础,完善学校章程,适应时代变化,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功能。为基础教育发展作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现代学校制度;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学校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1] 。要达成这个伟大目标,我们必须坚定地走好每一步,比如“到2035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大系统,教育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并在这个大系统中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基础教育是整过教育系统的基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人才培养奠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是她的基本功能。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以课程改革为抓手,积极稳妥试点中、高考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教育改革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得到很好解决,特别是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优质资源总量不足问题、校级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教育评价不完善不科学问题等等。离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有很大距离。如何破解难题呢?必须走现代学校治理之路。

    张乐天(2014)认为:“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和促进学校发展,对于深化整个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都具有极为鲜明而重要的现实意义。[2]”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和重心所在;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带动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激活基础教育的发展创新。

    学校内部实施现代学校治理的要素包括学校办学体系逻辑清晰,教师发展措施有力,学生成长健康快乐,课程建设恰如其分,评价机制公正完善。同时,结合基础教育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要培养更多基础宽厚、人格健全、适应发展的现代学生,解决现实普遍存在的考试评价与质量效益的错位问题。即以全面的质量观、宽厚的学生基础培育、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品牌发展战略规划来促进学校的现代治理。

    一、 建立全面质量观,走出学校教育评价的困局

    (一)树立全面质量观,走出应试误区。

    2020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明确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因此,单一学业成绩标准实在无法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面质量意识,积极端正办学思想。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抓手,以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契机,健全学校管理评价机制,完善质量考评制度,扭转教育质量评价时只关注学生学业发展水平的“应试”质量观,将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心理健康、兴趣特长以及学业负担等指标充分纳入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中来,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

    (二)形成1+N”的质量评价模式,拓宽学校育人路径。

    目前,多数省份的初级中学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的主要指标还是一次或两次考试成绩。这一两次考试对学生至关重要。因此,如果我们完全脱离实际,不关注学生学业成绩也不现实。但我们需要改变的是“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和“将学业成绩与学生素质完全捆绑”的观点。如实施“1+N”的质量评价模式,“1”为学业成绩,“N”为学生体育、艺术、科技、创新创意、创造发明、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等学生各类兴趣特长。学校不仅开设相关课程,评价结果计入学生素质报告单,对接高一级学校推荐。而且,教师在以上诸多方面培养学生有成效都能很好地得到学校认可奖励,拓宽了学生成长路径。

    二、建立多元发展观,为学生未来成长建立宽厚基础

    (一)要研究学生成长发展规律。

    陈德名2008)“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决定着各阶段的学生成长,如初中阶段的心理是一个过渡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这个阶段的学生是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不论在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特殊矛盾,这是一个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并存的时期[4]”。这就要求学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和谐成长的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以表扬鼓励为主,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

    (二)要培养基础宽厚、人格健全、适应发展的学生。

    基础教育学段的学生普遍都会层层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最后升入大学,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影响到在高校甚至未来人生的发展。因此,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基础宽厚、人格健全、适应发展为育人目标就非常重要。基础宽厚不仅指学生知识基础,同时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兴趣特长、宽阔视野等;人格健全包括心理健康、品德高尚、意志力、协调力等;适应发展指学生有足够的未来上升空间,能适应高一级学校的要求,同时在创造力、创新精神等有充分体现。

    三、建立科学课程观,为全面育人创造最大公约数

    张延明(2008)认为:“在学校中设置的课程需要涉及诸多的方面,因此必须由校长来进行调节。校长在课程任务的分配中扮演重要参与者与决策者的角色。课程的相关任务包括分析什么专业(中学分学段)、主题、知识领域、技巧和能力需要;设计、制定和修改课程;制定出平衡、灵活和可行的课表;通过考虑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评估的平衡来评估课程[5]”。当然,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任务首先有国家课程的内容实施,这个核心地位不能动摇,但并不意味着学校为实现自身的育人目标会无所作为。学校可以在校本课程上下足功夫,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整合上动脑筋。既要保证国家意志和教育方针的有效实施,又要结合学校实际,达成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具体落实。

    学校课程构建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原则,以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优质、多元发展为目标,构建符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和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

    学校要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学科整合、课例研究、主题活动、深度学习”为途径,践行“课程主题化,课题方案化,方案实践化,实践反思化,反思提升化”的实施策略,以此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要深化学科课程教学研究,建立校本研修共同体,开展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和小初、初高衔接研究,打通学科领域界限,实现无缝衔接,尝试“选课制”和“走班制”。

    要实施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坚持“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的原则,通过建立学科、教师课程建设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课程实施及成效进行发展性评价。根据不同课程对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如采取笔试+面试+成果展示+学分的方式进行评价。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情况、课程实施情况、课程教学效果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价,改变单纯的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业绩。建立学校课程管理组织,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有效激发教师开发开设拓展课程的积极性。加强师资培训,在专家引领下努力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与教育教学水平。

    四、精准规划,科学决策,做实品牌战略发展

    (一)要完善学校章程,适应时代变化。

    《学校章程》是学校办学活动必备的自律性文件,既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校内管理的依据和师生的基本行为规范,发挥着基础性、全局性作用。

    张启家(2016)“《学校章程》是保证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学校贯彻落实,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运行的基本文件,对办学性质、办学宗旨、发展目标、培养目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党的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行政管理、校内申诉与调解、学校决策程序等重大问题作出各项规定。《学校章程》是校内“教育法”,是依法管理学校的总纲[6]”。

    《学校章程》一经制定,就要保证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并不等于说《学校章程》是一成不变的,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和时代变化,《学校章程》也需要适时调整。

    (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和完善学校完整的制度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把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形成以章程为核心,自主管理的制度体系。依法治校不仅仅是一种办学思想,管理思想,更是一种治理方式,治理秩序和治理文化。践行“依法办学,民主监督,自主管理,社会参与”,提高办学过程中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监督的能力,自我约束的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三)“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提高外部治理功能”。

    当前,对于基础教育,党委政府普遍比较重视,社会关注度高,社会资源配置丰富。当然受政府、社会的干扰也会相对较大。关键是因势利导,借助来自政府、社会、市场等各方力量,通过完善的制度规范,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以提供学校外部治理的功能。

    (四)要做好学校五年规划,实施学校品牌战略。

    “逻辑上来说,引起改变或是落实某些新的事物所付出的努力都应该起始于一份计划。好的计划必须要有远见和目标。好的适合的计划应涉及将概念、多种想法、各种信念和价值观转变为有方向的步骤和可测量的结果,而此计划的完成将会引导事先确立的目标的实现[3]”。因此,学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是树立全校员工共同愿景、共同认识、共同意志、共同行动的过程。通过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鼓励全体教职员工承担起改善学校教育的责任,增强其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提高其参与的能力,在学校与教职员工之间建立互动、互助、互利的有效机制,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同时,有助于学校管理朝着民主、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提升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质量。

    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育人能力,培养更多适应未来发展的优质学生。这样的学校才能成其为好学校。好学校必然是凝炼学校精神,聚合员工人心,用文化去引领学校发展的学校,这也是我们研究学校现代治理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20217

    [2]张乐天,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心与路径 []

    《复旦教育论坛》201412卷第6期  

    [3]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202010

    [4]陈德名运用初中生心理规律培育学生和谐成长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S1):1559-1559

    [5]张延明,《建设卓越学校——领导层•管理层•教师的职业发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0月第二版

    [46]张启家,构建现代学校制度 实现教育现代化 [B] 《中小学校长》2016年第10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