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让问题不再成为问题 ——“小班化”课堂中的问题设计
让问题不再成为问题 ——“小班化”课堂中的问题设计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 辛蕾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怡园中学     辛蕾

    小班化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教学要面向学生个体,而不是面向全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尽可能的将这一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在南京学习的这几天,虽然听课的学科不同、内容不同,但大部分老师都很重视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如果我们把问题看做一个“球”,教师把“球”抛出后会有哪些不同的结果呢?(1)学生没接住“球”(回答不上问题);(2)学生接住了“球”,教师又抛出第二个“球”,如此循环······(一问一答);(3)学生不但接住了“球”,而且把球踢出去了(生生互动);(4)学生自己创造一个新球,同学老师一起踢(真正意义上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可见教师抛出的这个球作用多大!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能引导学生敢问、善问、会问,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究性。可接受性是指问题要容易为学生所理解问的是什么,要有一定的意义容易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障碍性则是要求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是显而易见的,是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供使用的但又确实与已学内容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探究性是指学生能进行探究,而探究的过程又有明确的方向。比如我们听南京市中央路小学《简单的周期》这节课,题目中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花是按照蓝、黄、紫三色规律排列后,紧接着提出问题:“第16盆花是什么颜色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师的问题中,并且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借助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自主提问环节,孩子们竟然提出了“第几盆可能是黄色?”“前50盆花里面有几盆紫色的?”这样开放性、思维含量高的问题,这与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分不开的。

    其次,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可控性。可控性是指教师对所选问题能对学生的活动围绕着教学中心加以适当的控制与诱导。比如南京汉口路小学的一节语文课《一路花香》,教师就借助寓言故事设计了由易到难的问题串:“我想对完好无损的水罐说           ”······“我想对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性的解答第几个问题或其中的几个问题,特别是最后的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畅所欲言,个性得到更全面、更和谐的发展,真正做到师生互动,激发聪明才智,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

    最后,从知识本身来看,问题要具有可生性、开放性。可生性是指所选取的问题要有新问题或新知识的生长点,能够在部分更改条件下产生新的问题,或是问题能够迁移、变形,或变换思维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南师附中为我们展示的语文课《智取生辰纲》,教师通过问题(以杨志的口吻对课题进行改写)引导学习,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主线,最终产生多个题目:“杨志痛失生辰纲”“杨志误失生辰纲”“杨志力保生辰纲”“杨志愚失生辰纲”等,可见只有选择了一个好问题,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真正活跃起来。

    总之,只有教师熟练的掌握课堂提问的技能技巧,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重浪”,使我们的课堂更活跃,更有魅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