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筑就教育战“疫”专业支持共同体
筑就教育战“疫”专业支持共同体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陈崴

     北京市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 陈崴

    [摘要]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新阶段,为更好地适应教育变革带来的挑战,学校通过形成疫情防控共同体、打造学习研究共同体、建设协同育人共同体、成就事业发展共同体,有效解决了教师工作任务叠加、工作过程放大、“全时空作战”、专业素养“短板”等现实问题。

    [关键词]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教师专业发展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人们平静的生活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改变。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疫情趋于稳定,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新阶段。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每一个教育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历着一场“蜕变”。如何从容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如何更好地适应教育变革带来的挑战,将疫情危机转化为发展契机,需要新时代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对此作出积极的回应。

    一、思维起点——正视教师困局挑战

    疫情的发生突如其来,除了疫情本身令人不安和长时间居家的生活负担之外,广大一线教师普遍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工作任务叠加。延期开学、居家学习方案的制定,居家自主学习课程的设计,线上教学视频的录制,线上学习小组的指导都需要教师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整合、重组教学内容,摸索线上教学规律,在线布置学习任务——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工作量加大的同时,还有完成时限和质量的要求,叠加的任务带给教师一定的压力。

    工作过程被放大。疫情中的居家生活使得教师课堂教学的受众不仅局限于本班级学生,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个性的家长都有可能看到教师授课的局部或全程,必然对教师教学的专业性、科学性、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应对“全时空作战”。教师常态的工作场域在学校、在教室,而线上教学的方式打破了时空边界——只要有网络支持,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全场景“全天候”学习,教师需要及时回应学生、家长诉求,及时答疑解惑,动态跟进指导。

    专业素养有“短板”。跨学科专业素养需要提升:打破学科界限的课程“综合化”,为学生学习的“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提供课程供给和指导保障,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素养和胜任跨学科教学的专业素养;新媒体技术能力亟待提升:教师习惯于课堂教学情境下的授课和媒体使用,线上教学情境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指导能力不足:疫情袭来,在学生长期居家,如何有效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升学生的抗压耐挫能力,给予学生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指导,是线上教学面临的又一现实问题;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有待提升:和家长有效对话,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对很多教师而言,都是育人能力中的“短板”。

    置身于教师日常工作的真实情境中,正视教师个体在疫情带来的教育之变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和教师共同直面挑战,给教师以必要的扶助支撑,是教育管理者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当有的思维起点。

    二、行动重点——加强“共同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在疫情的全球化挑战中得到了充分印证。“共同体”作为由个体组成的达成共识的关联体,既依赖于个体形成,又作用于每个共同体成员。因此,加强共同体建设,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管理者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提升育人品质的有力举措。

    形成疫情防控共同体。无论是疫情蔓延的关键时期,还是进入疫情防控的新常态阶段,学校都第一时间组建起由干部、教师、校医、后勤等组成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信息报送工作小组、信息技术服务保障小组等分工明确的工作团队,这些承担不同工作职能的小组拓展边界,融合成为学校层面的战“疫”共同体,再经过与学生、家长群体的边界融合,就形成了“抗击疫情,共克时艰”的战略合作共同体。

    打造学习研究共同体。疫情带来的教育变革需要教师以新的教育理念审视教师专业素养。学校尝试打造多种形态的学习研究共同体,以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为教师提升专业素养赋能。共同体依任务驱动自主组合,包含学校正式组织组合和非正式组织组合等多种形态,如跨学科课程研发共同体、视频课程技术应用研究共同体、特殊需求学生关爱共同体等。

    建设协同育人共同体。学校主要领导、德育干部、年级负责人、班主任、心理教师、思政教师组建共同体,协同各方育人力量共同筑起为学生遮风挡雨的屏障,呵护每一个学生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使家、校、社共同生成的育人合力大于1+1+1”。

    成就事业发展共同体。身为人师,立德树人,爱党、爱国、爱生、爱教是最基本的政治素养。因此,我们倡导的共同体不能是基于个人或小团体私利的利益共同体,必须是基于家国情怀共谋发展的成长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事业共同体。教师在互助中互促,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成为相互咬合联动发力的“齿轮组”,构建相互关联彼此支撑的“榫卯结构”。

    三、目标落点——赋能教师专业成长

    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持续赋能,既是教育管理者的责任担当,更是学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来源。

    激活内驱力,提升“韧性”,多重本领赋能。外部任务驱动、内部成长需求共同作用于教师个体,激发了教师的职业自尊,激活了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动力,因此在疫情之中凸显的教师专业素养中的“短板”逐步通过自身努力和同伴相助加以弥补。教师以更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参与到学习与实践中,在职业精神、教学功底、信息素养、应变能力等方面为整体提升育人品质多重赋能,以顺应时代发展之变,契合立德树人之需。

    激扬聚合力,增强“黏性”,多元凝聚力量。借鉴商业领域增强“客户黏性”的做法,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增强组织黏性,让教师产生相互依存感,满足被关注的需求。共同体建设使得教师时刻在组织中、在教育教学“阵地”上,提升了教育教学效果和教师的归属感。“聚”的目的是为了“合”,“凝心聚力”聚的是心、是思想;合的是力、是行动。所有的“聚合”都是为了统一认识、统一步调,更好更快地提升与发展。

    激发成长力,彰显“知性”,多维创造价值。“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疫情防控过程中的教师之困正是未来教师提升与发展之机。教师的“自反”与“自强”应当体现在教育变革大势中自我更新、自主发展的成长力的激发上,体现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能力建设上,体现在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教师专业成长赋能更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赋能。“内驱力+聚合力+成长力”——三力共同构成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发电站,指向教师自我潜力的激发,互助合力的凝聚以及发展目标的达成。“共同体”建设既是学校疫情防控新常态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新平台,也是对学校教育治理的新探索。让教师心有归属,行有方向,不断收获职业生命的成长,我们将不断努力,久久为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