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以劳增智 以劳育美 ——生活视域下劳动教育校本化的探索与实践
以劳增智 以劳育美 ——生活视域下劳动教育校本化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林兴锋 王梨娜

     浙江省奉化区莼湖街道尔仪小学   林兴锋  王梨娜

    内容摘要:针对当前劳动教育被淡化、被弱化、被片面化等现状,学校以“清洁劳动”为主题,基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设计与实施“由课堂走向生活”“由课程走向文化”的劳动校本化课程;贯通全学段、全学科、全场域,建立综合的劳动校本化育人体系;聚焦习得过程与结果,开启多元化劳动校本化评价,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活视域;劳动教育;课程;清洁劳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因此,改变劳动教育被虚化、被淡化、被弱化、被片面化的现象是当前学校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审视目前的劳动教育,五花八门的创意性劳动层出不穷:在校园里种植水稻、开辟校园果蔬园、开设蘑菇房......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却忽略了校园里最朴实最有用的劳动教育——清洁劳动(主要为有序整理和卫生打扫)。

    “教育落地,必然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对于一所学校,它必须是一种具体的学生行动,必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涉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且可以长期坚持。”卫生打扫是小学校园劳动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由来已久,且一直践行中。如何为这一常规劳动教育赋能?我校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为核心理念,强调以培养热爱劳动的新时代学生为主要目标,通过建构与实施劳动教育校本化的立体课程体系、综合育人体系、多元评价体系,以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意志等核心素养。

    一、指向生活,建构“课堂+实践+环境”的立体课程体系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核心。”因此,劳动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通过生活去实行劳动教育内容,使教育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此,我校挖掘清洁劳动教育过程中潜在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功能,对校内外资源等进行统筹规划,以自主编印的清洁劳动校本课程教材为核心,拓展每日常规、定期扫除、打扫技能过关、劳动项目探究活动、家务劳动作业、社会清洁服务公益活动等内容,探索“清洁劳动”立体课程体系,为学生学习打扫的各类知识与技能,激发会打扫、爱打扫、乐打扫等提供可行路径。

    1.课堂深入——推进清洁校本课程

    课程内容:从校本教材的编写,到教学设计,再到课堂育人,均由学校一线班主任完成。学校组织全体班主任和学校骨干班主任工作坊成员,自主编印《“阳阳爱清洁”校本课程手册》(以下简称《阳阳爱清洁》)。阳阳爱清洁在内容选择上,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编写了30多个主题:教室清洁劳动公共场地保洁,从个人收纳整理到打扫工具摆放,从卫生维护到打扫安全,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课堂落实:清洁校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取源于实际校园生活、更服务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组织上,我们将30专题分至小学阶段学期通过“情境牵引——知识解径——技能实践——拓展创新”等学习、巩固,除了通过每日一节(约10分钟)“晨谈时光”递进式推进专题教学任务外,还与日常值日指导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校内外清洁劳动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实践和创新中不断养成良好的清洁劳动习惯与清洁劳动品质。

    2.实践延伸——组织“一二三”劳动体验

    一天:每周一天劳动技能体验。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劳动技能的难易程度,拟定各月每周日劳动实践内容(如下表),引导家长根据制定月份的劳动内容及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劳动技能,督促学生完成适当的常规家务劳动量,形成固定的家庭劳动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阶段性的训练习得劳动本领。

     

    1:每周日生活劳动实践内容安排(家庭)

    两次:每学年两次以“清洁劳动”为主题的项目学习活动。学校以《劳动教育》的教材内容为范本,明确各年级劳动项目主题:清洁活动大家谈、清洁工具我认识、清洁技巧展示秀、清洁活动我策划、清洁工具的使用调查、清洁工具小改进等,组织学生通过各种趣味式的劳动体验激发学生对清洁劳动的浓厚兴趣,助力其五育发展例如,六年级进行的“清洁工具我改进”项目学习中,在劳动体验、改进设计、模型制作等过程中,实现了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鉴美等五育融合共生。

    三月:每年的寒暑假三个月时间进行清洁劳动实践。结合劳动细则要求,布置趣味化的劳动打卡作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成长储蓄档案。

    3.环境赋能——丰富生活劳动氛围

    校园环境常常反映着某种教育价值观。因此,校园环境既是一种教学资源,又是是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二课堂”。

    让环境说话。基于学生的劳动知识学习与劳动实践体验等,学校选择在教学楼内设计与制作劳动文化走廊,涵盖清洁劳动校本化教育的成果与劳动有关的相关名言、寄语等,让学生时时可见。此外,学校还为绿地插牌(正面为“XX班绿地维护基地,背面为文明标语),为包干区张贴指示牌等,让学生处处可见……学生在美好的清洁劳动环境浸润中,自然形成一种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风气。

    为环境劳动。学校处处是学生的清洁劳动基地(包括绿地和多功能教室),包干区要求每天两小扫,绿地要求一天三巡扫,多功能教室要求一大扫各班主任都会组织学生定期到责任区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把责任区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另一课堂,确保“时间、地点、人员、效果”四落实。在每日的及时清洁下,校园焕然一新,愈发整洁宜人、生机勃勃;学生也在每日的体验中逐步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主动爱护校园环境的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勤劳的生活作风,劳动素养普遍得到增强。

    二、面向全体,落实“全学段+全学科+全场域”的综合育人模式

    1.遵循育人规律,推动全学段贯通

    学校以《阳阳爱清洁》为依托,将清洁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生活实际为基础,面向全校学生,以年段递增性学习,不仅要进行清洁劳动的技能训练,更注重清洁劳动情感和价值观培养,促进学生在校园及校外的生活中加强对清洁劳动教育学习理解,使生活实践中的清洁劳动实践与学校的清洁教育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融合阶梯式发展学生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和劳动意志。

     

    其中,一年级以劳动感知、习惯养成为主要目的,开展“自我劳动”为主、“班级劳动”为辅的打扫劳动,激发其劳动兴趣,培养其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良好劳动习惯,初步树立为班级服务的劳动意识;二到四年级以劳动体验、技能掌握为主要目的,开展“班级劳动”为主、“自我劳动”和“校内外服务劳动”为辅的打扫劳动,激发学生由自我劳动向为他人劳动转变,形成较好的劳动态度;五六年级则以劳动理解、技能运用为主要目的,开展“自我劳动”“班级劳动”“校内外服务劳动”等融合性的打扫劳动体验,激发学生用所学打扫知识与技能服务自我、服务他人、服务校园、服务社会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

    2.挖掘育人价值,推动全学科贯通

    在全学科育人的理念下,清洁劳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也将针对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生活与实践等方面进行学科跨界面融合。例如我们可以抓住道德与法治、语文、英语等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挖掘课文中的劳动品质与劳动精神;也可在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中深挖清洁劳动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实现知识与实践的迁移学习;更可在美术、音乐、书法等艺术类学科中,欣赏感知劳动的美好,并学会整合其他学科中的劳动实践材料,为创造性劳动奠定基础。

    在学生劳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具体可操作性为:在常规打扫或大扫除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动数学学科中学到的“周长”与“面积”专题,迁移测量教室地面长度和宽度,并在此基础上发现用什么样的拖把,分配几个人打扫多少时间最有效;打扫工具的小改进介绍中,我们又能引导学生运用美术学科的绘画技能和语文学科的语言表达技能等,亮显展示,以进一步延伸“清洁劳动课程”的跨学科实施

    3.融合育人空间,推动全场域贯通

    意识层面,一方面,结合校内清洁劳动教育的开展,就清洁劳动目标内容、如何进行家庭清洁劳动的实施评价等,与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并达成一定的共识。另一方面,借助钉钉、QQ、微信等各APP班级群,对学生在校的清洁劳动成效进行及时分享,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成长,为家校联动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行动层面,一是做好指导工作:每个年级,学校选择2~3 项清洁劳动劳动技能,通过课堂专题式知识学习指导和清洁劳动技能微视频指导引导学生们在家里操练,完成一定量的清洁劳动家庭作业,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二是开展好家校联动的打扫劳动体验活动,例如家务劳动、学生自我服务劳动等,以进一步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孩子的自觉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其劳动意识也得到培养。三是组织开展面向社会的清洁志愿服务。学校还整合小小博爱志愿者活动,携手街道政府、社区/村、敬老院等,每月定期开展基于“清洁”任务的志愿活动,例如,每年3月学雷锋日,学校均会组织学生在母亲河周边清理垃圾,助力家乡环境清洁;每年重阳节来临之际,学校也会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村社中孤寡老人家庭进行卫生清洁,用劳动为老人们带去欢乐。

    三、关注过程,实施“考评+积分+勋章”的多元评价体系

    1.以诊断与评定为目的进行劳动考评

    学校以打扫校本课程手册的专题学习为依托,以常规值日和每月扫除为实践场,每学期定期开展班级、个人清洁劳动技能的星级评价,并以此为依据,每学期综合考评班清洁劳动优胜班、清洁劳动小明星。以“教室地面打扫”专项技能考评为例,学校组织开展年段扫地比赛——随机抽取六位同学,在30秒的自主分工后,利用扫把、拖把、畚斗等三种工具在10分钟内(越快越好)将整个教室的地面打扫干净,并有序摆放卫生工具即完成比赛。比赛完成后,由评委老师根据打扫耗时、区域整洁度、打扫条理性、工具摆放四个方面综合评定进行打星。每个方面做得较好的得两星,做得一般得一星,做得不好不得星,累计得星在七颗及以上则评为清洁劳动优胜班,累计得星少于四颗,则这个班级需要回炉再造,一星期后重新进行评定。

    2.激励和促进为目的累计劳动积分

    学校推行“班级优化大师”评价模式,对学生每周的劳动态度、劳动实践、劳动习惯等进行量化积分,并在每学期末根据个人积分情况评选班级“卫生小明星”,最后由班主任综合评定后向学校推选展示。此外,学校还设计《尔仪小学个人打扫实践小护照》以下简称《小小护照》小学生涯中的清洁劳动技能学习情况、家庭清洁劳动实践活动情况、以打扫劳动为主要服务形式的公益活动参与情况等方面等进行量化积分、活动照片粘贴、活动日记与反思、活动成果表述等形式,全方位、多形式、多层级地记录学生在清洁劳动知识与技能学习、清洁劳动活动参与等方面的成长历程,不断激励学生参与各项清洁劳动实践活动,实现“会劳动、爱劳动、乐劳动”的优秀劳动品质。

    3.以发展与展示为目的颁发劳动勋章

    学校以清洁劳动项目探究活动为载体,不断记录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并将学生的过程性资料和成果以班级为单位,筛选成册。例如,以六年级的“打扫工具大探秘”主题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一样打扫工具,对其历史由来、演变过程、物品种类、创意改进等方面进行了自主探究,并形成了一定的成果。教师在汇总学生成果的基础上,整理形成了相应的“打扫工具大探秘”实践记录册,并通过展板、记录册展示等方式将成果宣传扩大范围,以进一步展示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成果与成长。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求“遵循‘尊重兴趣、基于经验、联系生活、多元选择、着眼发展’等原则,要超越简单的体力劳动教育,对传统劳动教育的内涵进行拓展与丰富,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同时,从事创意活动,体验过程。”“清洁劳动”为主题,实施校本化劳动教育,使得育人模式发生转变:由课堂育人到开放育人,由课本育人到生活育人,由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在育人模式的转换中学校的劳动教育创新了形式,更好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劳动意识、问题解决、社会责任、勇于探究等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思宇,黄甫全.论重建“打扫卫生”劳动课程[N].广东高低而示范学院学报,2019(4).

    [2]王君.回归生活的小学生劳动品质养成研究——以Q市M小学为例[D].山东:曲阜示范大学,2020.

    [3]武秀霞.“劳动”离教育有多远?——关于劳动教育实践问题的反思[OL].当代教育论坛,2020-4-7.

    [4]贺慧.落实“五育并举”,开启劳动教育新时代[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1(15.

    [5]李丹.基于生活视域下劳动教育的新意蕴[J].教育观察2021(15.

    [6]周菊芳.统整理念下劳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江苏教育,2021(43).

    [7]余军,吴倩.“1+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德育,202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