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优化“活力+”课程供给 培育“四态”活力好少年 —— “双减工作”背景下,培育德智体美劳五好活力少年的课程探索
优化“活力+”课程供给 培育“四态”活力好少年 —— “双减工作”背景下,培育德智体美劳五好活力少年的课程探索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 刘卫红

     北京小学通州分校 刘卫红

    一、课程背景及方向

    在国家政策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时代背景下,我校始终坚持探讨育人方式的变化与走向,深入思考小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经过十年持续不断的实践探索实现活力教育育人目标的最佳载体。努力构建一套指向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力课程体系,以育人方式的转变与革新实现办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

    (一)提出学校使命愿景,课程建设撬动系统变革

    建校十余年,伴随着综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对通州教育的新要求和名校办分校的使命与责任,我校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活力教育为文化内核,深入挖掘“活力”内涵,提出了学校的使命和愿景。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时代精神下,我校确定了“多姿多彩,活润生香”的课程建设方向,以课程建设作为撬动点,启动活力教育办学系统的升级优化。

    (二)完善学校育人目标,课程实践直指核心素养

    2016年,国家发布《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明确提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校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经过教师、家长、学生全员调研,制定“一标二质四态五维十六基”的育人目标。

    “一标二质四态五维十六基”中的“一标”指向“活力少年”;“二质”即“活力特质”和“中国气质”;“四态”表现为健康活泼姿态,积极活跃学态,乐观活气心态,自主活润实态;“五维”表现为力体、力智、力美、力德、力勤;“十六基”为热爱运动、豁达开朗、文明守礼、乐学会学、才思敏捷、博闻多识、勇于探究、乐善好美、爱人助人、诚实守信、自尊自信、热爱祖国、乐创善行、团结合作、自我管理、责任担当十六个核心素养。

    我们以此为依据,不断探索三级课程的优化整合,经历了五大课程建设阶段,即,学校课程顶层设计阶段——基于核心素养模型建构,对活力课程再界定阶段——依据活力教育育人目标,对标重构活力课程体系阶段——“三型五类”活力课程实质性整合建设阶段——细化学科培养目标,夯实课堂教学阶段。经过13次课程梳理、整合和深度研发,探寻出了学校课程发展的“三化”路径,创新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形式,即教育内容“课程化”、核心素养“校本化”、课程结构“体系化”,以此科学架构出“三型五类”的活力课程体系,以课程为支点,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学生不断发展积蓄活力。

    (三)领会教育文件精神,建构“活力+”课程体系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再次强调课程育人功能,“要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18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五育并举”“六个下功夫”和“九个坚持”的教育方针;教育部自2021年,出台“五项管理”等文件及“双减”工作要求,逐步实现市区校层层深化,大力度推进“双减”工作与落实。……在一系列教育改革的精神引领下,从国家政策、区域特点、学校发展、学生成长四个维度进行认真地分析和思考,我们深刻认识到:适应未来的教育就是要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活力教育是我们的教育价值观,本着这样的思考,我校落实国家精神,建构 “活力+”课程体系。“活力+”课程就是活力教育育人目标在课程中的具体的目标定位、内容建构、实施方式、多元评价的整体课程重塑,它是活力教育价值观导向的课程再造,不断的建构活力课程的特色就是焕发师生生命活力和精彩,积极展现活力教育面貌的过程。

    二、课程目标

    高品质的课程供给,要求学校必须有更先进的课程意识和更高的课程站位。科学的课程目标既是在育人方面的总体要求,也是课程建设所追求的方向。我校在契合国家发展和区域建设人才培养需求的基础上,聚焦学校“活力教育”文化和育人目标,进一步提出“活力+”课程建设的总目标:夯实立德树人根基,落实活力育人核心,贯彻五育并举理念,践行“双减”工作精神,通过“活力+”课程,培养出具有活力特质、中国气质的活力少年。以此基础进行年级课程分目标的分解,在纵向坐标上主要围绕活力“四态”和“十六基”这些核心素养和品质,在横向坐标上有机衔接各个学段、年段的活力特质,有序递进。

    三、课程内容

    学校“活力+”课程化建设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更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贯彻五育并举、“双减”工作的必然要求。

    随着新课改的要求,我校在已经形成的活力课程建设经验和特色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实际和发展需要,寻求学校课程建设的创新生长点和突破口,提出“活力+” 课程的思路,基于学校发展和儿童立场,围绕“活力文化”,进行课内外深度融合,推进学校课程化建设,形成以“活·学”课程、“活·乐”课程、“活·研”课程、“活·育”课程、“活·润”课程、“活·彩”课程六大课程组成“活力+”课程结构,打破课程边界、学科边界,以“活力+”为主题,挖掘相关教育内容,实现学段、学科、要素、师资和课堂的“五个统筹”,促进五育的有机融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拓展课程的时空,打造育人铸魂的新天地。

    一)“活·学”课程

    “活·学”课程为基础课程,是指学科课程、学科10%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活·学”强调精教活学。这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语、数、英、音、体、美、道法、科学、书法等不同的课程版块,不同的课程版块围绕育人目标侧重不同的要点,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进行全面培养。通过“活·学”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以“身”体之,以“心”悟之,实现深度体验与探究,让课程与学生自我教育相融合,使其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二)“活·乐”课程

    “活·乐”课程是指学校常规主题活动及其他德育活动。“活·乐”强调乐学趣玩。这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爱国、环保、法治、安全等主题活动)、习惯养成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特色竞赛活动(全员运动会、班级足球赛、篮球赛、校园吉尼斯等)、1-6年级系列仪式教育活动(一年级入学典礼、二年级入队典礼、三年级感恩典礼、四年级成长典礼、五年级责任典礼、六年级毕业典礼)、活力社团活动等。通过“活·乐”课程,让学生在乐学趣玩中激励成长,崇德修身,完善自我,从而做到立德、立心、立志、立行。

    (三)“活·研”课程

    “活·研”课程是指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及活力研学课程。“活·研”强调知行活研。这一课程内容包括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五子登科”家庭劳动实践、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校内劳动实践、科学实践活动、研学实践系列活动等内容。通过“活·研”课程,引领学生在走进和探索真实世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内化感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成为精彩卓越的自己。

    (四)“活·育”课程

    “活·育”课程是指学校家庭教育及家校协同方面的课程。“活·育”强调协同共育。这一课程内容包括家长成长课程、家长导师课程、亲子共学课程、“蓝袖标”家长志愿服务、家本生活课程等内容。“活·育”课程是提升家长育儿能力、连接家庭紧密沟通和促进协同育人的最好途径。我校在学生、家长、学校这三大主体之间切实建构起平等交流、双向促进、互动共赢的共育局面,通过理念的倡导、价值的引领、路径的设计、平台的搭建等方式,实现家校共育,呵护活力,共筑活力。

    (五)“活·润”课程

    “活·润”课程是指学校环境文化、班级文化课程等方面的课程。“活·润”强调浸润熏陶。这一课程虽是隐性课程,却是重要的活力教育资源。这一课程内容包括:活力校园文化课程、活力班级文化课程、活力阵地文化课程。通过“活·润”课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熏陶,打上学校的文化烙印,感受活力、践行活力、拥有活力。

    (六)“活·彩”课程

    “活·彩”课程是指学校比较有特色的活力教育内容。“活·彩”强调精彩独特。这一课程内容包括:活力“四节”(科技节、阅读节、英语节、体艺节)、“六爱”年级课程等。活力“四节”每年都会举行,已经成为特色化、系列化的学校品牌,“六爱”年级课程根据1-6年级特点设立不同的课程内容,现已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四、课程实施

    (一)促进五育有机融合,深化“活力+”课程建设

    学校倡导合纵连横、融合推进的方式推进“活力+”课程教学。纵向打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优化课程设置,对课程进行有序化管理,实现教与学的整合,校内与校外的融合,教师与学生的契合,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横向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壁垒,串联起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研究式、项目式和主题式学习推进,实现学科间的融合。以此促进活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这成为我们活力课程建设的特色和亮点。

    1.研究式推进:以学科实践、跨学科教研、实践活动课程微课题研究的方式整体推进,在课程研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项目式推进:选取跨学科的主题内容,围绕真实问题,开展项目式实践活动。如:北京小学通州分校联合通州区图书馆开展“书香通图 行而尚学”德育养成教育深化之图书馆实践活动体验课程项目式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在研中学,在学中思,经历提出问题规划方案解决问题和评价反思四个环节,开展深入探究,让学生们真正将书本上的知识搬到了生活中,将自己的思考迁移到不断地研学中来,有效的将德育和研学有机结合从更广、更深、更结构化的层次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

    3.主题式推进:课堂是推进课程建设的主阵地。教学中链接各学科课程标准,细化各学科学生培养目标,挖掘与实践活动课程相关联的内容,打破学科界限,构成一个或多个结构化主题,进行跨越各个学科的整合式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在参与中习得,在合作中提升。

    例如,“六爱”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语文、数学、科学、英语、艺术等多学科老师参与活动设计和实施,促进了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成功实现了基于主题的学科间的有机整合。此外,学生不仅在校内开展学科实践,而且到校外开展跨学科实践,让校内校外实践打通,真正走向一体化。“六爱”课程体现了融通教书与育人、跨越学科边界、打通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的突出特点。

    “活力+”跨学科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很好地诠释、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了学生跨界知识的深度学习。在课程建设推动育人方式变化过程中,我们欣喜发现,学生获得了多种学科思维的发展,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师通过参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主题式项目制学习等研究,提升了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以立项课题为支撑,助力“活力+”课程发展

    我校教师以刘卫红校长的区规划办立项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活力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实践研究》为龙头,积极撰写相关“活力+”课程课题,以科研视角进行课程研发、实施、评价等多维度的研究,丰富“活力+”课程建设内涵,助力“活力+”课程建设高品质、可持续发展。

    五、课程评价

    评判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评价是关键环节。为了让“活力+”课程建设得以有效进行,并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挥其特长,涵育核心素养,学校围绕“活力教育”文化,由“一标二质四态五维十六基”为主要考核点,建立一套完整的“活力少年”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学校“活力+”课程的评价点是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和学科培养目标形成的,根据“热爱运动、豁达开朗、文明守礼、乐学会学、才思敏捷、博闻多识、敢于探究、乐善好美、爱人助人、诚实守信、自尊自信、热爱祖国、乐创善行、团结合作、自我管理、责任担当”活力十六基设定“健康星、快乐星、明礼星、乐学星、思维星、博识星、探究星、善美星、乐助星、诚信星、自信星、家国星、创行星、协作星、管理星、担当星”十六颗星。同时,我校遵循学生成长特点,注重品德及素养生成的衔接性以及年级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以循序渐进、互有交叉、螺旋上升的方式设计年段目标,形成主要的考核标准,从而促进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自己的动态成长,在评价中不断立德修身,臻于至善。

    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是教育的使命责任,任重而道远!正所谓:“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众智之所为,无不成。”未来,我校将继续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五育融合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双减工作”背景下,培育德智体美劳五好活力少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工作重点聚焦到办高质量的人民满意的教育上来,把智慧聚焦到创新形式、提高实效上来,全校上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让“活力+” 课程为北分学子的精彩人生奠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