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以和合文化推动学校发展
以和合文化推动学校发展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陈建军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陈建军

    引言: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催生、成长,也可以说时代环境是催生校园文化的丰厚土壤,任何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大背景。学校作为发展和培养人才的教育阵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更应充分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合文化的伦理内涵,以及和合文化对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价值,合理借鉴、融合和合文化,确保校园文化在和合文化的引导下和谐健康的发展。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构建“和合”校园文化,努力让全体师生在和合文化的滋润中,形成以“和”为本的世界观,以“和”为善的人生观,以“和”为美的艺术观,一直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一、“和合”文化缘起

    中国古代“和合”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合”之意的阐释最早出自《国语·郑语》中,“商契能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即商契能和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教”,能使百姓安身认命,“和”、“合”两字在《管子》、《墨子》等书中开始连用,并体现了基本的“和合”思想,《管子》曰:“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楷,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认为“和合”是民众应遵循的原则和道德,民众只要能够和合,就能够产生出巨大的力量,形成新的合力。所谓“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连起来讲,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而不同”理念奠定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基础。

    此外,“和合”文化还强调仁爱精神。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则提出“兼爱’,即“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这些都构成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基本内核。

    “和合”文化更强调和谐,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的“和为贵”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和合”思想的价值肯定,孟子明确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主张,从而把“人和”推到新的高度。

    “和合”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就其本质来说就是要求融合各方的观点,解决面临的问题,以达到新的境界,正是“和合”文化的浸润和影响,使得中华文化呈现出一种融汇与和谐,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   

    二、学校实施“和合”文化的构想

    “和为贵,合为美”,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和谐去寻求一种秩序,使学校与社会、家庭达成默契,形成合力,真正发挥出“育人”的整体效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办学的 “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源于这所学校的“传统”,又不拘泥于它的“传统”,它是在宏观把握教育发展方向的基础之上的微观思考,对学校教职员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同时,它又要具有可操作性,易成为大家认同的目标,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融合,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被全体教师认同和追求。逐步积淀为学校文化,以“和合”为理念的学校文化,它既能体现学校的个性,又具备社会发展的时代性,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追求的终极价值。

    1、合宜环境,悦目怡情

    学校把和合文化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整体设计与物质规划中,用直观的表达实现与精神环境的深度融合,彰显环境教育“润物无声”的本质价值。

    近年来我们围绕“和合”对校园的整体环境进行了升级改造,校园设施以“和合”为主题命名,惟和大道为校园主干道;教学楼取名和立楼、和达楼;教师办公楼叫和顺楼;惟和广场是校园中心广场;“正德惟和”的校训高矗在学生食堂楼顶上;文化橱窗内布置了校风、教风、学风;花圃边上、桃李亭下,孩子们或书声琅琅,或谈笑风生,或嬉戏打闹;和谐广场上三五成群的学生悠闲散步,看云赏花,聆听鸟雀啼鸣。

    个性化的进行班级文化特色创建。在班级特色文化环境上,我们指导各班以“和合”为主题,各班结合自身情况,融合师生集体智慧,有的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有的注重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的融入青春活力元素……各班在教室文化长廊、班规班训、黑板报、图书角等栏目上各显神通,创建了主题相对统一又富有个性内涵的班级文化。

    2政通人和,合力合拍

    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充分遵循民主化、制度化、人性化的原则,以扎实有效的举措提升全体师生对“和合”文化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学校公开、公平、公正处理学校事务,实施民主管理,广泛征求意见。学校领导班子深入教学一线,率先垂范,与教师同甘共苦,重视对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捆绑考核、综合考核,努力构造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亲情浓郁的校园人气场。教师们一同进步,一起分享着成功的快乐,深深地爱着这新融合大家庭。

    学校文化具有引导、凝聚和规范功能,其核心是教师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他们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的提升,从而内化为实际教学行为的转变,并带动学生迅速成长。在“和合”文化的滋养下,学校精神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人人具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

    3合作共生师生共赢

    和合课堂是一个和生、和达的生命过程。在民主、开放的原则下,我们组织研发了以“自学存疑——互学解疑——导学探疑——群学释疑——测学迁移”为主线的“和合导学案”,先组建好学习小组,通过各种制度的建立、培训、评价等方式,增强学习小组的凝聚力、学习力和战斗力。

    同时,实施动态管理,每月或每学期评选“名师傅”和“进步学友”,记录学生成长档案。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才真正有效。“和合导学案”核心还在于教师的充分备课,要做到知识点不留死角,重在研究学生的困难是什么,如何设计问题,分几个层次,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要做好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向和而生,向美而行。和合文化正以可视、可闻、可感的形式,浸润着师生的心灵,推动着学校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今后我们将继续挖掘“和合”文化的丰厚内涵,在引领课改方向,统领课程目标,改进教学方法,优化学科教学,变革课程评价,推动课改深入等多领域融入“和合”理念,变抽象教学为情境教学,变知识本位为素养本位,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让孩子在“和合”的学校文化中获得终身受用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以及能够迁移、生长的基础素养。

    实施家校合作共育,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三苏路小学  陈俊忠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使命。家长与老师有效配合,形成家校共育的整合优势,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各方不缺位、不错位,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疏通家校共育不同步、不合拍的堵点,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才能取得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于“独二代”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笔者认为家校协同,目标一致,认识统一,行动合拍,形成合力,尤其更为重要。那如何来达到这一目标呢?近年来,结合法律进学校工作,我所在的学校对此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开展文明守法竞赛,将家庭纳入活动当中,充分利用家长的力量,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一、开展文明守法竞赛活动——活动的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独生子女这个特殊教育对象的出现,却着实让我们的广大教师、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干部遭遇了一次严峻的挑战。三十年后的今天,那一代独生子女又已为人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学校。所以,这几年的小学生,绝大部分就是“独二代”。这些孩子在他们的家庭里是心肝,是宝贝,是希望,是未来,是一个家庭的全部。无论父辈还是祖辈,自然对其是万般呵护,宠爱有加。尤其是过了半辈子艰苦日子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们,生怕自己的宝贝孙子孙女受到一丁点儿的委屈,对其吃穿住行的照顾无微不至,但对其心灵成长的关注却微乎其微,管教不足,放任过度的情况十分普遍。在家里被宠了六年的孩子,进入学校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不少难于改变的坏毛病。学校和家庭虽然有着把孩子培养好这一相同的目的,但是二者在思想观念、教育方法和行动步调上却很不一致,学校教育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学校的教育成果得不到有效巩固,最终必将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影响孩子的成长

    面对这种情况,在不断改进学校教育的同时,下大力改善家庭教育,使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目标一致,认识统一,行动合拍,形成合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最终让我们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近年来,结合法律进学校工作,我所在的学校对此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开展文明守法竞赛,将家庭纳入活动当中,充分利用家长的力量,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学校德育组精心设计竞赛活动方案,召开学生家长会,发放统一的活动用表,并向家长说明做法和要求,讲清这项活动的目的意义,得到家长的大力配合与支持。

    二、开展文明守法竞赛活动——活动的准备

    以家庭为单位,每个学生和父母一起讨论制定“我”、“爸爸”、“妈妈”的文明行为“五要五不要”书写在学校下发的表格里。“五要五不要”的内容就是自己的行为准则,要明确具体有针对性,要适合自己的情况,要有利于自己的提高。如有的同学定了“要整理好自己的个人用品,不随处乱扔东西”这样的条款,有的“爸爸”“妈妈”定了“要做到亲切交谈,不说粗话”、“晚上要定时回家,不参与赌博”、“要爱惜身体,不抽烟”等条款,全都是针对各自的问题而提出的。

    三、开展文明守法竞赛活动——活动的实施

    定时召开家庭会,每周检查记分,每月小结评比,在一家三口(或四口)中,选出“文明守法先锋” 一人,在表上登记,报学校备案。在家庭竞赛活动的基础上,学校每期统一评选“最佳美德少年”、“文明守法好爸爸”、“文明守法好妈妈”、“文明守法好家庭”和“最佳文明班级”。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用电话和短信交流,仍要按时开展竞赛活动。

    在一年的时间里,全校共召开专题研究会十余次,发放给学生家庭“文明守法竞赛活动登记表”3000多份,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学生和家长行为规范“五要五不要”约90000条,评选出“文明守法先锋”12000人次,评出“最佳美德少年”、“文明守法好爸爸”、“文明守法好妈妈”各300名,评选出“文明守法好家庭”300个。为了及时掌握活动开展的相关情况,了解活动效果,我们还适时进行问卷调查。

    全年向学生家庭和老师发放调查问卷1500多份,收到来自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感想、建议2000多条。

    四、开展文明守法竞赛活动——活动成效

    这项活动开展仅一年,便在多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活动促进了学风、校风建设。活动开始不久,每个班就像换了空气一样,让人感觉到明显的变化。以前表现好的学生更加乖巧,以前顽皮的学生也不那么生事了;班上的事情大家争着干,同学有困难大家争着帮;学习努力又刻苦,活动积极又认真。良好班风的不断形成,有效促尽了学校的校风建设。

    活动让法律进学校得到有效落实。法律进学校,就是要让学生学法、知法、守法、护法。我们认为,从形式、性质和功能上讲,对于小学生来说,学校的纪律,班级的制度,家庭的规矩都是法律。如果学生从小习惯了遵守这些纪律、制度和规矩,他的法律意识、守法习惯和法制精神就会逐步形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涉法人员以案说法,组织学生参观监狱,品德老师课上讲法等等做法的基础上,设计开展了“文明守法竞赛活动”。这样做,让法制教育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法治认识。

    活动使家校结合得到深入发展。我们这次实践,实现了一个全新的突破,是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学校给了每个学生家庭一个切实有效、简单易行的法宝,让学生和家长结为一体,共同学习,互相鼓励,互相监督,共同成长。解决了家长不做表率的问题,解决了家长管不住孩子的问题(如今是法制家庭,用制度管人),解决了过去家校共育空洞低效的问题。

    活动使学校教育延伸到了社会。这项活动,不仅在教育学生方面收到实效,而且还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辐射到社区,学生家长的文明素养提高了,就是社区居民的文明素养提高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总有一些家长会因此而改变,总有一些家庭会因此而提升,社区民风也必将会逐步得到改变。

    随着文明守法竞赛活动的持续开展,我校对家校合作有效途径的研究和探索也逐渐走向深入。学校、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越来越统一,家庭教育水平也越来越高,学校的教育得到了必要的补充,学校的教育成果得到了有效的巩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也越来越有保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