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邂逅泥塑之美 遇见匠人之心 ——重庆市北碚区晏阳初中学泥塑校本课程建设纪实
邂逅泥塑之美 遇见匠人之心 ——重庆市北碚区晏阳初中学泥塑校本课程建设纪实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邓小琴 李剑

         重庆市北碚区晏阳初中学   邓小琴  李剑

    引言:晏阳初从小就接触苦力和传教士,尤其是轿夫、纤夫等等。特别是成年后,他的国外经历,对其思想的形成有巨大影响。他说:“我去法国,原是想教育华工,没想到他们竟教育了我。他们的智力和热情,解决引导我发现一种新人。”基于此,晏阳初最终关注到平民,形成平民教育思想。他将自己积累的人生经验激发转化为自己未来事业的目标和动力。

    我校一直以来传承和弘扬的是与爱因斯坦、杜威等同获“当代世界最具革命性十大伟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为了让农村的孩子同城里孩子一样能享受优质的教育,为此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始终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 校本课程乡土化 乡土课程特色化”的发展思路,逐渐形成我校以“泥塑精品课程”为龙头,其他艺体、科技、书法等特色教育为补充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校园班级好氛围

      课程校本化就是对国家课程“因地(学校)制宜”、“因人(教师和学生)制宜”的再开发。学校结合实际,围绕学生与自然、与他人和社会、与文化、与自我的关系,以泥塑、剪纸、书法、韵律操等内容开发为重点,对建设“校本特色课程”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实践。

    主要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载体,让充满地方特色的乡土艺术活动增强农村学生的艺术修养。具体做法有:一是在每年三月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中会对学生的泥塑、剪纸、书法、绘画、手工制作进行大的展示和评奖活动。二是开辟“泥塑陈列室”,收集、摆放学生作品和教师作品,积累记录学校泥塑艺术成长过程,供校内外师生参观学习。三是布置学校“艺术长廊”。在教学楼内开设“艺术长廊”,用学生自己的绘画作品来装饰教学楼道。四是建立班级民间艺术角。在艺术角这块天地主要展示的是学生实施校本课程的效果,包括学生上课的状态(照片),完成作品的过程(照片),在艺术节活动中参与或获奖情景(照片),学生的课堂作品展示,(可以是照片也可以是实物展示),形成良好的校本课程氛围。

       二、校本课程乡土化,靓丽风景亮人眼

    浓厚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与现代经济发展的冲击,为学生实践创作提供不可或缺的素材,而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每天与大自然接触,与泥为伴,这些都是学生走进“泥塑”校本课艺术殿堂的外在环境,同时,我校的美术骨干教师就是泥塑艺术的爱好者,内部条件也十分成熟。在泥塑教学过程中,既教育了学生像泥土样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又能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生命的意义、泥土的芳香,体验创造的成功快感。

       我校泥塑教育起源于对废旧物品的利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将废弃的旧书、旧报、饮料瓶制作成漂亮精致的纸雕艺术品、实用的生活装饰品。后来,学校将肥皂雕塑引入课堂。最后,由于泥塑创作材料易找、成本低廉、工具简单,易于普及,同时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学校众多的校本课程开发中优势明显,逐渐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学生泥塑作品也由最初的单一形象的模仿逐渐转变为对大型生活场景的创作。朴实无华的泥土在学生的巧手雕琢下变得生动而具体,焕发出别样的艺术魅力。在特色项目学校的验收中,学生的泥塑作品展览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乡土课程特色化,特色育人铸品牌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这门课程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很好的提高孩子们的想象力。

    成立泥塑工作室。为把“泥塑”建设成为我校精品课程,学校成立了“泥塑特色岗位工作室”,多方筹资金,建起400多平米的大型泥塑工作间、泥塑作品陈列室,为泥塑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培养专业教师队伍。培养一批专业过硬的特色教育师队伍是学校特色品牌建设的根本。为此,学校增加外出培训机会,加大特色课程开发奖励及学校绩效考核倾斜等举措鼓励更多教师投身泥塑课程建设,构建泥塑教育研究共同体。同时,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和研究生十余人也加入到泥塑创作队伍中,每周到校指导学生泥塑创作,与学校教师一起开发泥塑课程。

      编写泥塑教程。泥塑课程开发小组集中全体教师智慧,编写了《泥塑教程》,教材中包括:欣赏图片泥塑造型、装饰技法示范步骤图、学生作品图片、学法等。学校还邀请许多市、区级专家对我校泥塑特色项目品牌建设进行可行性论证和发展性研究,提炼并形成我校“艺以载道,以泥塑人”的特色教育理念。

       由于特色明显、成效显著,“泥塑特岗工作室”成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和“泥塑创作研究实践基地”。

       四、育人成效凸显化,满园硕果跃枝头

       在三级课程管理下,泥塑课程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并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其一、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泥塑课程使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验到了成功,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发挥。学员已达四千余人,展示作品五千件,精品两千余件;学生200多人次在国家、市区级的美术大赛中获奖;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泥塑课程的开发建设,教师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随着课程实施的深入,形成了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行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作室教师团队现有校内的6人,校外的8人,工作室的教师在国家、市区级刊物上发表与获奖的作品和论文30余篇。

      其三、学校出现了新的生机。泥塑课程的开发实施,创造了人文环境,学校的课程建设更加明显,办学思路更加清晰,适应新课程的学校管理机制已经形成。

    追求艺术的型与塑让我们彼此交汇,当泥和手心的温度融合在一起,对孩子来说是妙不可言。孩子将心中美好的事物通过泥塑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快乐的,自由的。教师正确、科学的引导,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积累了深厚的生活经验,提高了动手的能力,获得了情感的熏陶,收获了成功的体验......我相信,在新时代美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泥塑课程特色教育定会成为区域文化的品牌,定能让泥土的芳香飘出北碚,飘出重庆,飘向全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