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让“动态生成”成为课堂教学中富有生命力的“亮点”
让“动态生成”成为课堂教学中富有生命力的“亮点”

来源:zxxjy 作者:邓静

    昆明市官渡区第一中学  邓静

    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美丽,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都应被当作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如何处理好生成性问题,关键在于备课时要做足功课,详细分析,做好动态的预设,机智巧妙地生成实用有效地教学方案,才能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教学艺术。就如布卢姆所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就不能成为一门艺术。”说到底,课堂教学是一门既深且远的学科,仅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具有灵活性、多元性。处理好这种关系,并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当中,提炼内涵,总结经验,正确看待所遇到的问题,那么就会看到课堂教学焕发全新的样态。

    一、通过多元思考,从课堂教学中凝练正确的观点

    学生实验中,参与实验的主体是学生,不同组学生在同一个实验过程中就可能有种种原因而导致异常现象。这时,发现异常现象的学生总会十分兴奋和好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耐心予以引导求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体会到发现、探究的乐趣。

    化学实验中,各种试剂的加入一般而言有一定的顺序,但是在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时,往往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想当然地设计些特定的实验步骤,但是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曾听过这么一堂评比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化学必修1《铁铜的性质及应用》,教师讲授三价铁的氧化性时,提问学生三价铁能与哪些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反应?学生的答案之一是碘离子,于是让该学生设计实验加以证明。学生的实验方案如下:先往试管里加2mL0.1Imol/L的氯化铁溶液,滴入21%的淀粉溶液,无明显现象;然后滴加几滴0.1mol/L碘化钾溶液,发现明显变色,但不是预期的蓝色。此时,教师甲就忙于解释说淀粉有问题——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缘故(其实不是该原因)。如果教师转换观念,把实验的目的看作是带领学生探究知识发现他们尚未认识的客观事物,并从中学到认知本领,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就不会因为出现异常现象而手忙脚乱,影响教学了。同样的情形,教师乙就充分利用了该生成性资源,把问题交给学生处理。经过学生分析:可能是过量的三价铁本身的黄色干扰了实验现象。经研究将实验方案调整如下:先往试管里加2mL0.1mol/L的碘化钾溶液,滴入21%的淀粉溶液,无明显现象;然后滴加几滴0.1mL的氯化铁溶液,发现变成了预期的蓝色。就学生的发展而言,他们在实验方案设计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体验的成功或失败以及对于问题解决本身,是比单纯的结论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学刊成果。所以,教师应实事求是地面对实验现实,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实验,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发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师生共同研究,改变实验方法和策略,最后把实验做成功。

    二、立足质疑思维,通过动态分析挖掘可行性资源

    质疑,即思考别人思考过的问题,并结合自己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对其结论提出疑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校鼓励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不轻信已有的结果,不盲从书中的结论,学会对知识质疑,开发培养学生思维及创新能力的生成性教育资源。

    “火柴头中硫元素的检验”这一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实验化学(选修)中《牙膏与火柴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这一课题。教科书的课题方案设计中提供了ab两种实验参考方案。上述两种方案存在的共同问题是:首先,教科书提供的高猛酸钾酸性溶液浓度是0.01mol/L(并非如书上描述的“浅红色”而是呈较深的紫红色),而且用量比较大(a中需约10mLb中需约3-4mL),要使溶液褪色所需火柴头的用量较多(一般至少需要进行2次即6根)。其次,由于方案a中烧杯的容积相对较大,故火柴头燃烧产生的气体浓度较小,再通过振荡b烧杯来使二者接触从而反应,吸收效果不够理想,并且有二氧化硫气体残余。方案b中燃烧产生的气体通过拉注射器而被高猛酸钾酸性溶液吸收,效果相对较好,但实验装置比较复杂,且须两人协同完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经过学生分组反复试验发现,要使书上提供的0.01mol/L的高猛酸钾酸性溶液褪色较困难,因此可适当减小高猛酸钾酸性溶液的浓度(可选择1x10-3mol/L呈浅红色),使实验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重复性。

    在新课程标准中,生成性教育资源是指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化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注重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往往能使教学过程富于创造性和乐趣。

    三、深耕教育发展,激发课堂教学旺盛的生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备的是弹性化教案,重在设计教学过程由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要相辅相成,水到渠成。而不刻意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这些不确定性和可变因素的引入,非预设的课堂才让学生心绪飞扬,使师生积极互动,摩擦出刨造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告诚。

    一直以来,我校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是否认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和严密性。相反,认真备课,充分考虑课堂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才能在出现意外时,处变不惊,应付自如。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校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在利用生成性资源的过程中的适应性、效率性。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课堂上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成因素,才能泰然地迎接,并加以智慧地推进。就如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学会动态预设,机智巧妙地生成实用有效地教学方案才能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

    非知之艰,行之维艰。教育终归是一项知行合一的事业,容不得半点马虎。对于课堂教学的运用和把控需要全体师生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本质,生成丰富的教育资源,待春暖花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践行者和开拓者,有义务和责任发觉课堂教学更深层次的魅力和营养。我们坚信,只要不断挖掘新的课堂教学思想,领悟教学规律,并行之贯穿于教育教学中,那么教育结出的果实终将丰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