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融通生活,培养数学应用能力的新思路
融通生活,培养数学应用能力的新思路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王薇

    江苏常州市戚墅堰实验小学  王薇

    学校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领域,现已从以往的传递知识为本转向培养人的健康、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为本,不再是培养适应现成社会的人,而是努力培养在瞬息万变的社会里具有发展意识和能力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具有生命自觉的人。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使其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

    一、数学课堂与学生生活融通

    书本知识源于人类生活世界,同时又是对人类生活经验的抽象。数学中的一些规律、性质、策略就是人类生活世界中的相应现象及其性质抽象而来的产物。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学生抽象思维水平的提升,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将非数学的事物“数学化”。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实,形成数学概念、归纳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并提炼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方法,这就是“数学化”的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将数学知识镶嵌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供学习与实践的平台,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这样的情境是学生熟悉的、能理解的,可以迅速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成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支撑。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方面找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能与现实生活世界和个体经验世界沟通的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与学科知识之间既有区别、又能融通,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

    如我执教的《多彩的分数条》一课。三年级的学生刚刚认识了分数,对于分数的本质属性很模糊,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我结合学校围墙让学生发现分数的本质。最后回归到生活中去应用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应用数学,知道数学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就是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更知其所以然。

    二、数学学习与学校活动融通

    1.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活动融通

    数学学习应与其他学科活动融通,使数学成为其他学科的支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则可以补充数学学习生活。科学课上研究植物,学生观察时候会测量、记录;养育时也会科学地按规律进行浇水、施肥等;果子成熟了,称重、分配。综合实践课上做桂花糕,怎么地配比做出的桂花糕才好吃,多少糖、多少米粉,学生在学科活动中有了“数学眼光”,会更严密地看问题,更有条理地做事。

    2.数学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通

    数学与活动的主动整合,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如数学教师们纷纷趁着春游活动之前,走进了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课堂,和学生们一起发现春游中的数学。根据年段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了系列化的设计。一、三年级以“购物小达人”为主题,结合人民币的认识,实体操作了超市购物;二、四、五年级则以“地图里的学问”为主题,按不同年段的要求认识地图,设计或策划了线路图;六年级的“毅行倒计时”,学生们上网查找路线图,确定去时走最远的、回来时走最近的路线,同时根据路线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画出了线路图……当学生在公园里拿起那张地图在指指点点、推着购物车犹豫着买还是不买时,我知道数学已经开始潜移默化得陪伴着他们成长了。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三、数学学习与课外生活融通

    回到家庭走向社会,学生的数学学习进入了一种自动化的状态,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活动,让学生更充分地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年级数学组整体设计暑期作业:针对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六年级学科即将要教学的长、正方体的实际特征,先让学生利用暑假学习制作一个精密的长、正方体,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仔细观察正方体的顶点、面、棱、体各部分特征。这样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机会,让他们获得广泛数学学习经验,并结合个人制作过程中的感受,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写一篇有质量的小论文。开学后利用期初课程,教师们组织学生不仅将自己制作的长、正方体进行了展示,还把制作过程写下的一篇篇数学小论文粘贴在班级里,让学生们用心去阅读,并利用两节课时间进行了学习分享。在阅读中学生体会了长正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学习到了有用的知识,在分享中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学习了数学,也在知识技能上得到了提升。

    二年级暑假的选修作业:针对二年级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但是对这样较大数的认识很少,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暑假活动——挑战数万颗子。“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一万颗子,到底有多少,我们数数看。请学生们利用这一个暑假,数出10000粒大米、豆子、玉米等都可以(可以用照片、视频、作文等形式记录精彩瞬间)。要求一:从1开始,一个一个数。要求二:每100粒装1小袋子,10个小袋(即1000粒)装一个大袋子里,10个大袋子(即10000粒)装在一个更大的袋子里。学生们用照片、视频记录,也有的写成了作文,每个人的方法在碰撞中产生了火花,学生们也感受到了其中的喜悦。特别是不同种子的万颗子,还让学生感受到了它们的重量,也作为三年级上册《认识千克和克》的学习材料保留着。这是我们班家长的一段话:“这次暑假里点万颗子,其实刚开始我们也很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麻烦?但是从孩子开始点数后,我发现,这里涵盖的数学知识很多。在点的过程给孩子们一点点小的提示,都会有大的发现,有的时候虽然孩子解释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从他的角度在理解着数和数之间的关系,包括几分之几、估算、百分比等。最有创意的是他问我:‘妈妈,每袋都是一百粒,那重量都应该是相同的,我们干吗不称称呢?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可以很快完成任务。’从这些小细节,看得出,孩子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希望以后能够多多开展。”这学期学习《千克和克》时,学生们主动拿出了“万颗子”,称重,对比,推测几粒米、几粒大豆是1克、是1千克。

    总之,融通学生的点点滴滴,将生活引入数学,在活动中学生在学有用的数学,教师在教有意思的数学。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将教学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