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呼唤德育的“人本回归”
呼唤德育的“人本回归”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孟庆远

    山东省临沂第七中学  孟庆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反复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广大教师要做“四有”好教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要“着眼于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铸魂育人,充分发挥“四个引路人”的重要作用,“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这一系列精辟论述,蕴含着一个核心概念——“人”。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新时代中学德育的人本回归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又提供了基本遵循。新时代中学德育的人本回归,是在德育过程中,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作为现实的教育对象的人出发,采取有效的德育方式与方法,以促进入的德行发展,培养具有现代道德智慧的文明人。

    一、新时代中学德育的人本回归之回归人性

    回归人性:奠定人性善良根基。以善养德,引导人心向善,是德育之根本。新时代中学德育的人本回归,首先必须回归人性,奠定人性善良根基,让德育充满人性的情韵,让德育散发人性的光辉。为此,我们必须从人性出发,正确看待不同学生的行为表现,多一些人性关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要引导学生遵守共同的社会道德准则与规范,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的生活,因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各异,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也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德育实践中,面对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我们应采取不同的德育方式与方法。你可以赞赏他,或者批评他,但你不能否认他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更不能无视人性,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绑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比学会如何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德育要基于人的本性,顺应天性,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张扬个性,放飞梦想。德育工作者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尊重学生的天性与个性,宽容地对待学生,使他们固有的人性特质得以健康生长,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二、新时代中学德育的人本回归之回归生本

    回归生本:唤醒学生自主意识。我们宁可孩子成为笨蛋,也不能让他成为混蛋。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好坏,决定和影响其一生。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虽然受教育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最终取决于个体自身。德育面对的是人,是正处于人格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学生。以往的德育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德育无法影响学生,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走近学生。

    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只有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内心,才能用一颗心感动另一颗心,用一个灵魂铸塑另一个灵魂。一个裁缝给人裁剪新衣,一个理发师给人修剪头发,一个牙医给人打磨牙齿,改变的都是人的外部,而德育工作者要改变的是人的内部,是人的灵魂,我们所做的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学生是否发生改变。因此,学生才是德育的主体与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必须回归生本,唤醒学生自主意识,促使他们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在德育实践中,回归生本,并不只是一种理念更新。如果说回归人性是德育价值观念的转变,那么回归生本则是德育实践行为的转型。它依赖于教师更新观念,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探索与构建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德育体系,彻底地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本德育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德育,并构建相应的德育课程体系,不断推进德育实践的改革创新,使回归生本真正具有操作性。

    三、新时代中学德育的人本回归之回归生命

    回归生命:赋予生命以正能量。德育的本意就是唤醒生命自觉,使生命在人生的各种生活场景中都保持在场,且提升质量。生命至重,贵重千金。“敬佑生命,大爱无疆”,既是每一位德育工作者职业精神最真实的写照,也是每一位德育工作者承载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光荣使命。新时代中学德育的现代化转向必须回归生命,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在德育实践中,德育回归生命,不能只停留于空洞说教,而应针对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根据德育计划与安排,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文化人,以美育德,培根铸魂。例如,《欢乐颂》本来是席勒的一首诗,贝多芬为其谱曲,使之成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它意境深邃、气势磅礴,表达了人类对自由、平等、和平的追求与向往。它号召“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大家相亲又相爱”,让圣洁美丽欢乐女神的灿烂光芒照耀大地,创造一个自由和欢乐的理想世界。无论我们组织学生朗诵和赏析席勒的《欢乐颂》,还是组织学生合唱贝多芬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都是以美育德,在给学生艺术享受的同时,赋予生命以正能量,熏陶、感染、教育学生追求自由与欢乐,提升生命质量,培养生命完整的人。

    四、新时代中学德育的人本回归之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强化德育时代气息。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德育与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在德育实践中,回归生活,尤其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不仅可以使德育从生活中汲取源头活水,强化时代气息,还可以直接为学生的现实生活服务,并引导学生未来生活,使其过有意义的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无尽的宝库,只要用心挖掘,总会发现一些富有德育意义的东西。这种生活中富有意义的东西,既有反映时代发展的宏大主题,又有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就“宏大主题”而言,即新时代德育的时代性主题,表现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学习强国》App软件的教育资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新时代》栏目、央视推出的《微视频》《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都是用来引导学生学好、悟透、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极好德育资源。就生活中的凡人小事而言,“德耀中华——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评选”活动中那些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善行义举,真实地再现和诠释了好人的崇高品德和可贵精神,传递着人性的温暖,给人满满的爱和正能量,有利于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涵养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为圆中国梦而担当作为。

    德育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一蹴而就,它一定是缓慢的,长期的、多次反复的复杂的过程。德育搞一次活动很容易,搞一次创新很容易,但要持久做好很复杂,要持久地推进,很重要。尽管路程还很远,我们正向这些目标努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