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明理循情导行
明理循情导行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张金云

    马鞍山博望中心学校  张金云

    ——浅析小学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培养新时代好少年

    摘要:小学中年级段正是学生思想萌芽、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这个世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要明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以此入手,才能真正培养出新时代的好少年。

    关键词:新时代好少年 道德与法治 教学策略

    小学中年级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今后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开始转变思考方法,从低年级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同时更加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低年级看不懂,听不懂的一些知识,现在很快可以独立思考明白,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中年级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进行复杂的分析,开始有了自主意识。这时道德与法治课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统编后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既是思想道德教材又是法治教材,旨在促进小学生以道德发展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小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小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为国家、民族培养新时代的好少年。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要求小学教师对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要有新的认识,要从中年级学生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变说教式教学为情境体验式学习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极易变成教师滔滔不绝的对学生进行道理的灌输,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所说的道理是对的,也极易招致学生的反感和抵触。陶行知在《生活教育论》中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情境教育,要注重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在教育中注入生活的内容,运用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对自己教学内容情境化、生活化,向学生呈现出知识源于生活并运用到生活中的道理,从而发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意义。在学习四年级《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时,让学生从家中带一些认为可以变废为宝的“垃圾”到课堂中来,在课堂中交流大家带的物品如何能够变成“宝”,学生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不乱扔垃圾,又学会变废为宝,合理利用生活垃圾。组织学生开展变废为宝的小竞赛,看谁能够利用“废”创造出学生生活中最需要的“宝”,既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又能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自觉地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让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又如在教学《安全记心上》、《心中的“110”》两课时,安排学生分小组排演平安出行、智捉小偷等情景剧,将生活中的场景再现在课堂,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通过排演时的二次创作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到整个表演过程中来,兴奋地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学会了勇于批评、制止不当事件。

    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育要贴近本校本班的学生生活,只有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教育的出发点、立足点、归宿点,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如果话題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就不会感兴趣,教育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们不仅要将课本内容情境化并且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自主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

    二、对情感教育进行有效融合

    用情感来点亮道德与法治课堂,那么重点肯定是在情感部分。实施情感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通过自我情感的激发以及教师情感的熏陶,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这节课中,我们可以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进行教育。在本课教学时,笔者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在上课伊始播放了汤灿的歌曲《家乡美》,这首歌主要抒发了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在悠扬音乐的渲染下课堂的氛围变得十分的愉悦和谐,学生们的心情也都非常轻松。在这融洽的氛围中,笔者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乡有什么优美的景色和建筑或者丰富的物产,分享自己家乡的快乐生活,了解家乡新农村建设情况。通过学生们的自由交谈,大家对于自己不曾留意过的家乡景色有了浓烈的情感,对家乡的历史名人、革命先烈也投入了关注的目光。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让学生来做小导游,在讲台上向其他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家乡最著名的地方,最佩服的人物,增进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利用这种方式来实施情感教育,不仅点亮了学生自尊自爱自豪的情感,而且能够让课堂的氛围变得更加生动愉悦,还能够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深入学生的心灵。

    三、知行合一,升华情感。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认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打破教室这个小圈子,由校内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将课内所学与“课外所行”有机融通。实践表明,重视课内课外相结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落实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重要举措。践行是内化认知、强化认同、巩固课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必由之路,也是积累良好行为习惯、实现价值坚守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认真组织和开展校园活动。比如在教学《安全记心上》这一课后,可以安排学生担任学校安全检查员,发现校园内的安全隐患,纠正学生的不安全行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善于利用各种契机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如笔者在所在城市创建文明城市时,组织学生自己先做明理守信的文明人,再为创建活动献言献策,发现身边的不文明现象,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劝告父母骑行电动车时正确佩戴头盔、不随地吐痰等,树立小主人翁意识,真正成为新时代的好少年,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让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而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刻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思想得以升华,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树立起坚定的学科本位意识,在知、情、行三个基本环节中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精神成长、品德养成和人格健全,对学生成长成才负责,夯实理论基础,领会政策,吃透教材,把脉学生,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其成长为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明礼诚信、正直勇敢勤俭节约的新时代好少年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道德与法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8

    [2]王文岭 .陶行知论生活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