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少年儿童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研究
少年儿童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研究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章俊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章俊

    摘要:乒乓球比赛不仅是体能和技术的较量,还是心理素质的抗衡。因此,乒乓球运动员既要有良好的技术动作和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本文拟就少年儿童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少年儿童 乒乓球 心理训练

    对于一位乒乓球选手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关键所在。随着乒乓球技术的飞速发展、比赛对抗性的日趋增强,一场比赛的胜负往往仅取决于一两分球的得失,成功与失败只是一步之遥。在比赛最关键的时刻,决定胜负的因素不是你所掌握的技术,而是你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整场比赛的失利也许只是一念之差。对运动员来说,良好心理素质的建立必须经过长期训练和比赛的磨砺;而对教练员来说,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培养运动员优秀的心理素质,则是我们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比赛中的作用

    1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加强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乒乓球运动员的自我控制包括情绪的控制、思维的控制和行为的控制,比赛中适当的紧张可以使技术和战术得到更好的发挥(而过度的紧张或是低落的情绪都会产生不良的反应),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清晰程序和行为程序,在场上表现为冷静、自信、动作协调,形成最佳竞技状态,保证技术和战术的正常发挥。特别是实行11分制以后,要求运动员的情绪控制力更强,无论领先还是落后都不能放松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

    2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承受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形成乒乓球运动所需要的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和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从而能够具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场上的情况,出现问题能够快速的思维,用来解决问题,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状态,打出自己的水平,而不至于打得被动而显得手足失措。

    3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提高运动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在任何场合下,乒乓球比赛都不可能避开比赛的公共性,运动员不可能在比赛的过程中避开外界的干扰。但是,运动员可以用自己的自治能力去减弱外界干扰带来的影响程度,使自己很快适应比赛的气氛,使自己置身于比赛的环境当中,从而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打出自己的气势,使比赛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进行。而这种自治能力就来源于自己的心理素质状况,取决于平时的心理训练水平。

    二、少年儿童心理训练的具体内容

    1、强化自信心的训练

    自信心是每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多激励和鼓励运动员,就会让运动员多一份自信,对培养他们在比赛中的心理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艺高人大胆,胆大艺更高”,这其中就包含了技术与心理之间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因此,教练员对少年儿童乒乓球运动员要进行自信心教育,要多鼓励他们。

    强健的体质、良好的专项素质和充沛的精力是“自信心”的物质基础。乒乓球运动除了要有击球技巧之外,还必须具备反应灵敏、协调、速度、力量和耐力等多种专项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因此,在乒乓球训练中,少年儿童要特别注意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

    2、提高意志品质、韧劲等方面的训练

    少年儿童运动员在比赛中,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普遍现象。他们往往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而教练员和家长两个因素的影响较大。一方面,有的教练员在学生没打好球时,总是一味地埋怨,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以至于学生一看到教练员,就会想到输球后果,从而导致压力过大,产生心理负担;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采用双奖制,即输赢都有奖。赢了比赛,就要什么有什么;一旦输了比赛,就拳脚相加。

    上述情况都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应该做到: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刻苦训练,不断提高个人技术。只有提高了个人的水平,才能在比赛中有更多获胜的把握;其次,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求学生善于动脑,训练学生分析胜负原因的能力,特别是分析对手优缺点的能力;最后,教练员要多鼓励学生,稳定他们的情绪,使其从紧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调节运动员的心态。

    3、赛前心理准备及心理适应性训练

    在比赛前,运动员应做好技术和战术的准备,这是为了使自己在比赛中打得更好。因此在比赛前,不仅要做好技术和战术准备,还要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即不仅要做好拼搏的心理准备,还要做好到了关键时刻,抓住机会能赢的心理准备。面对实力相当的对手时,更应预测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做针对性的心理准备,以便在比赛的“心理对抗”中,始终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力争比赛的胜利。

    赛前进行心理适应性训练,可以采用实景模拟比赛的方式,根据比赛的实际情况和运动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如模拟对手特点、模拟不同比赛,甚至模拟裁判的错判和误判。这些模拟可以帮助运动员集中注意力,只想技术和战术,忽略裁判的行为、观众和场外环境。11分赛制提高了比赛胜负的偶然性,对运动员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要有意识地增加心理训练的内容,培养少年儿童运动员敢打敢拼的顽强精神。

    三、结论

    综上所述,心理训练在体育运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决定体育运动参加者取得良好成绩的基本因素之一。充分认识心理训练的作用及其原理,按照其训练原则指导运动员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其运动效果、运动水平及成绩都得以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丁曙,张同宽.少年儿童乒乓球运动员临场焦虑状态及控制方法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1).

    2]王鹏.浅析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辽宁体育科技,2005,(3).

    3]周京兰,李莉.乒乓球竞赛过程的心理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