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拓展幼儿园饲养区资源使用效率的实践探索
拓展幼儿园饲养区资源使用效率的实践探索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魏小燕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中心幼儿园    魏小燕

    [ ]饲养区资源使用效率的拓展要从明确饲养区设置的价值所在,反思我园饲养区建设的发展历程入手。拓宽思路,打破饲养区传统功能局限,丰富饲养区的功能定位。关注饲养对象的科学性,充分考虑饲养区同种植园地和自然环境的联系性,加强对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和人文教育素养的培养。多方面整合资源,以期饲养资源利用最大化、最优化。

    [关键词] 课程资源;饲养资源;使用效率;实践策略

    一、幼儿园饲养区发展现状

    现今,饲养区活动已经成为许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柯桥区的众多幼儿园中都设置着不同规模的饲养区角,饲养区角中的小动物不仅为幼儿园带来勃勃生机,更为幼儿接触自然、了解动物、感受生命、培养社会意识等提供了资源和契机。笔者经多方走访发现,饲养区角的利用水平良莠不齐。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初创期

    主要表现为饲养区简单设置笼舍,动物品种单一,对幼儿的课程价值集中在较为表面的观察感知。有专人负责照料,不开设专门的饲养区活动,没有将饲养区资源纳入幼儿园课程资源中。教师与幼儿的参与度较低。

    (二)发展期

    设有专门的饲养区,且动物品种较为多样,有常见的动物类别,如家禽、家畜等。饲养区活动以喂养、观察为主。幼儿参与动物的照料,有明确的饲养区域,制定了饲养计划和饲养制度。

    (三)成熟期

    饲养区设置成立体化趋势发展,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区划分,如鸟类区、家畜区、鱼类区。饲养的动物品种丰富,动物的生长繁殖过程完整,且充分考虑幼儿园主题推进的需要。是幼儿园专用活动室的一个特殊形式,安排专门的饲养区活动,配备专职或兼职老师进行指导。是幼儿园课程主题生成的重要来源,也是幼儿科学实践探索的重要基地。幼儿责任意识明确,饲养区的日常维护由幼儿主导,教师充当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四)饲养区建设历程

    20129月开园之初,饲养区做为种养殖区域的一部分进行规划,面积较小,笼舍简易,只能饲养鸡鸭等家禽,在建设完成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并未合理利用,处于闲置状态。12月初,中班一名幼儿将家中的老母鸡带到幼儿园饲养,这一个偶然的机会,将饲养区建设推上日程,逐步引起了老师们的重视。渐渐的,鸭子、鹅、兔子等动物被带到幼儿园饲养。原先规划的区域很难满足动物的生长和繁衍。也促发了幼儿园领导和老师们的进一步思考。首先,为什么要创设饲养区?是为了满足《纲要》和《指南》的要求,还是为了上等级验收的需要?是为了跟风,还是为了幼儿认知探索的真实需要?其次,如何更好的规划饲养区?建在幼儿园的哪个区域比较合适?第三,如何丰富饲养区内部结构?如何做到功能区划分?第四,如何整合周边环境?如何将饲养区资源纳入幼儿园课程体系?在饲养区发展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敦促着幼教工作者们对饲养区进行重新规划。   二、拓展饲养区功能定位

    饲养区做为幼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孩子只是偶尔经过的时候看看,有兴趣的时候喂喂,无疑是可惜的。也没有真正发挥其内含的丰富价值。做为一线教师,应当且有必要拓宽饲养区的功能定位,使之价值最大化。

    (一)做为专用功能区域

    幼儿园建有专门的功能室,如建构室、科探室、角色游戏室,这些专用活动室大多建于室内,活动室内配备一定的操作材料和工具,便于幼儿开展专项活动。在幼儿园班级活动室区角中一些难以实现的活动可到专用活动室中进行开展。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种植区、饲养区属于一种特殊形式的专用活动室。应当担负起专用活动室的使命。宜将饲养区的使用排入专用活动室使用轮流表中。

    (二)生成主题的物质基础

    在中班上学期《我们的动物朋友》主题开展过程中,根据饲养区现有资源生成《可爱的小羊》小主题。饲养区成为了为幼儿提供前期经验的有利场所,正是幼儿在饲养区中偶遇了母羊生产、小羊跪乳等零散的事件性的前期经验,引发幼儿的关注点从简单的喂食转变成羊为什么吃树叶;羊的粪便的颜色;羊的胡子和犄角;羊毛可以做什么;羊为什么那么臭等一系列问题上。激发了幼儿探索小羊、研究小羊的极大兴趣。使得主题中集体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的设置有了明确的指向性,才能不违背预设不固定,生成不随意的规律。才能搞清楚幼儿到底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教师想要幼儿学到什么。

    (三)科学探索的实验基地

    当然要让幼儿在伺养活动中初步学习基本的科学方法,除了要创设开放的探索环境外,还需要教给幼儿规范的方法。教师可通过示范、图示、指导等方法帮助幼儿学习喂养、清理、照管、观察以及记录等方法,示范动作要准确简单,指向明确。饲养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讲属于科学教育活动,因此保持方法的科学规范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一系列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比如羊喜欢吃什么?水面结冰了鱼会冻死吗?常见的动植物极其特征也是幼儿认识生命体的重要经验。包括动植物的多样性、动植物生存与生长变化的基本条件、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动植物的生长周期与繁殖情况等。[5]这些关键经验幼儿可以在饲养区中进行实践探索,得到答案。

    (四)户外活动的特殊场所

    《指南》明确规定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必需保证一定时间和一定强度的户外活动。其中“动作发展”子领域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动作发展要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度以及力量和耐力的发展。要求开展丰富多样适合于幼儿的体育活动,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丰富幼儿生活。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内容,带给幼儿的将是丰富的运动体验、体质的增强以及富有个性的发展,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而饲养区活动中,动物喂养、圈舍打扫、放牧等一系列活动无不指向走、跑、跳、钻、爬等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力量和耐力、协调和灵敏的训练。

    (五)生命教育的实践基地

    一个好的饲养区饲养的动物种类一定是丰富的。在这里,幼儿通过对多种动物生长和生命历程的观察,很容易感受到生命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无论是偏爱潮湿的蜗牛,还是喜欢干燥的兔子。无论是温顺的小羊,还是谨慎的小鱼。这种初步的略显混沌的认识为幼儿将来形成生物多样性的观念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这种对物种独特性与繁多性的粗浅印象,对去除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观念,形成尊重其他物种,尊重自然的情怀具有重要价值。饲养区中动物的生长和繁衍都是活生生的生命教育契机。

    (六)自我服务的劳动场所

    饲养区的正常运作离不开人员的维护和管理。笔者认为孩子才是幼儿园真正的主人,应当为幼儿园付出力所能及的劳动。这不光是一种责任意识的培养,也是幼儿自我服务的需要。做为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一个劳动实践的场所是必要的,而饲养区正是一个现成的基地。打扫圈舍、擦拭围栏、搬运饲料等都为幼儿提供了劳动的机会,且这种在兴趣指引下的劳动效果远胜于简单机械的操作。劳动不仅促进幼儿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而且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热爱劳动的美好情操。使得幼儿深刻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幼儿园环境的整洁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

    (七)情绪调整的私密区域

    我们都知道在班级区角设置中有设置幼儿私密空间的需要,以帮助幼儿宣泄情绪、分享秘密。允许幼儿“把他们从周围环境的压迫和喧闹中解放出来。”也是幼儿应对冲突时自我保护、自我反省的安静空间。皮亚杰认为4-5岁的幼儿是具有“泛灵论”的思维特点的,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和人一样是有意识的。因此,可爱的动物是幼儿分享秘密、抚平情绪的绝妙对象。饲养区的设置为幼儿自我畅想、自我反省提供了又一种选择和可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虞永平.种植园地与幼儿园课程 [J].幼儿教育,2010.

    [3]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 张斌. 走近生命走向生态——论幼儿园饲养活动教育价值的拓展[J].幼儿教育,201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