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美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美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杨喜玉

    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第一中心小学  杨喜玉

    【内容摘要】: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数学课本上的内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使美育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

    在数学学科中渗透美育,教师即要讲究不同的方法,又要根据教材内容所特有的美育因素、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顺乎学生生命的历程。使学生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数学学科的美育内容,为自己的生命价值增添无限的光彩。

    【正文】:

    美,无处不在。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时常品味这句话,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即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数学课本上的内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使美育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

    一、利用数学课本主题图培养学生欣赏美的意识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博古通今,形式新颖,更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美是数学教材中固有的,数学教师应善于用美的眼光审视教学内容,去挖掘、整理、显现出教材中的数学美,并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处处创设美的氛围,寓美学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北京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教材中,每一册上都配备了非常精美的主题图与插图,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好这些插图,培养学生欣赏美的意识。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这一单元的主题图,呈现出校园的平面图形以及周边的环境。通过观察,学生能够发现校园平面图及其周边利用了许许多多的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这些图案,正是由于这些图形的使用,在生活中体现出建筑美、对称美在生活中的应用。观察主题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与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现在从小学好知识,将来能够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的美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兴趣。

    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创造美

    数学课程标准中写道:“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得到美育教育。

    “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学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而深深地打动。”要想使每一位学生喜欢数学,并能够长久地对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非亲自感受到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不行。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处处充满着美,正像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的:“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如数学知识结构的整体美、对称美,数学概括的简洁美、数学思维的哲理美,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美……

    (一)数学知识的对称美

    例如:在教学“平移、旋转、对称”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精心准备了教学课件,演示了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对称的物体,美丽的郊外有对称的小房子、翩翩起舞的蝴蝶、色彩艳丽的花朵,国内外的建筑物,比如天安门城楼、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让学生在美丽而充满对称的环境中观察、思考:你看到的这些事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对称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对称的事物,哪些不对称的事物是美的?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渴望。在练习环节中,学生们纷纷用手中的彩笔在彩纸上画出了美丽的对称图形,然后用剪刀把这些图形一个个的剪出来,放到了黑板上,让所有同学都欣赏自己创造出来的对称图形,有红红的苹果,翠绿的小松树,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大大的双喜字,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利用对称图形的知识,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丽的图案,这正是美育教育的结果。

    (二)数学知识的哲理美

    数学自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体现着唯物论的辩证法,是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更具体、更广泛的学科。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思想因素,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实践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量质互变的观点、普遍联系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掌握辩证思维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数学的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的基本内容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体会数学学科中“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加法时,学生学会了加法,突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8-5=3、8-3=5,您说对吗?”我紧接问:“你是怎么发现的?”“因为5和3组成8,所以我想8能分成5和3”。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把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都已经掌握了,你真了不起!经过这么一说,其他一些学生也有了同样的发现。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把学习过程中的较难的问题转化成以前学习过的问题,运用到了数学学科中辩证统一的哲理美。

    (三)数学知识的规律美

    另外,奇妙的数学规律同样吸引着同学们探索的兴趣。学习循环小数知识时,我有意识地做了如下设计:请同学们自愿选择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①1÷7=       ②425÷25=    很多同学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一题,选择第二题的同学早早地算出了结果,选择第一题的同学仍然认真地演算着,不一会,教室里开始交头接耳起来,“我发现再接着往下算,商一定还是142857。”“我发现商的这几位小数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反复出现的。”同学们的兴趣正浓,2÷7=?   3÷7=?  ……疑问好奇激起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探求,最后终于发现了这样一组循环小数的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勇于探索的精神, 认真观察,小组同伴共同探索,得到结论,这种知识的结构的规律美同样熏陶着学生。

    (四)数学知识的内在美

    数学知识的内在美,不是以色彩、线条、旋律等形式表现出来、而是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些概念、法则或公式,并通过演绎而构成一幅现实世界与理想空间的完美图象。如在分数运算教学中,由于倒数概念的建立,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乘法也可以转化为除法,乘和除这一对矛盾于是达到了辨证的统一,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美。

    在数学学科中渗透美育,教师即要讲究不同的方法,又要根据教材内容所特有的美育因素、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顺乎学生生命的历程。使学生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数学学科的美育内容,为自己的生命价值增添无限的光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