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例谈部编教材“双线并行”的学科育人策略
例谈部编教材“双线并行”的学科育人策略

来源:中小学教育 作者:闫立华

    北京市延庆区第四小学   闫立华

    内容提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向的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教育指向的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为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笔者运用“融通教学目标,融合教学内容,融会学习活动,融入课后实”等策略,实现人文教育和语文要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使语文教学在文字与文化的洗礼中,不因缺失了人文教育而“丧魂落魄”,也不因缺失了语文要素而“丢筋去骨”。使人文教育和语文要素共同构成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实现两者的融合统一与协调发展, 

    关键词:人文教育 语文要素 融合并进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指向的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教育是文本的精神内核,指向的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教育意在促进学生精神成长;语文要素是语文课程的筋骨,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教育和语文要素共同构成充满活力的生命体。

    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融合”策略,实现两者的融合统一与协调发展,使语文教学在文字与文化的洗礼中,不因缺失了人文教育而“丧魂落魄”,也不因缺失了语文要素而“丢筋去骨”。下面,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京剧趣谈》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融通教学目标,项目化融合并进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新课程倡导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不过,将三维目标分开表述的方式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样撕裂了教学目标的整体感。自然,那种孤立存在于教学目标里的人文教育目标,也会显得突兀。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进行统整,将人文教育方面的教学目标,统整于落实语文要素的教学目标当中,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

    《京剧趣谈》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其人文主题是“美好的艺术之旅”,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对“艺术之美”的体会是要在“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这些语文要素的落实过程中体会的。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学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想象是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将教学目标中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融通表述为: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谈了什么”,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

    2.找出“有趣之处”,借助品读关键词句,结合阅读文字资料、欣赏视频相结合的方法,在想象中初步感受京剧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艺术特点和文化魅力。

    二、融合教学内容,辐射式融合并进

    教材内容非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基于教学目标,教师选择的用于教学的素材及信息。语文要素居于学科中心位置,对语文学习活动具有统摄作用。学习时要弄清语文要素落实过程中需要联结哪些内容、勾连哪些线索,才能发挥其整合、吸附和辐射等功能。要找准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整合点、语文要素与双基训练的联结点、语文要素的学与用的结合点等,形成以语文要素为核心的双线整合、读写融通、主辅融合、学用结合的立体学习网,丰富学习方式,拓宽语文实践的时空,把人文教育融于落实语文要素的语用训练及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训练中,促进学生协同思考, 自然无痕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京剧趣谈》选入统编教材“艺术之旅”单元,旨在使学生感悟艺术的高妙,受到美的熏陶。课文分两部分,作者的编写意图是想通过这两方面的介绍使学生对京剧这门艺术有一些了解。第一部分《马鞭》是为了向学生介绍京剧表演中利用虚拟的道具来表现真实生活的特点;第二部分《亮相》是为了向学生介绍双方打斗场面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京剧趣谈》对于初涉京剧的普通读者而言,通过作者深入浅出、富有趣味性“漫谈”式的讲解,能对京剧的艺术特色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加深对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它的重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借助语言进入课文情境,展开想象,体会艺术独特的魅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我根据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结合阅读提示中“默读课文,说说你对京剧有了哪些了解”这一学习要求,先将课题中的“谈”字分解为“谈了什么”和“哪里有趣”两个路径,然后引导学生按照两个路径落实人文教育和语文要素。《马鞭》这部分由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语文要素自主学习,了解此部分谈了道具的分类(实在道具和虚拟道具),以及京剧道具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亮相》这部分指导学生在以下学习单的引导下自学完成,体会京剧动静结合的艺术特色。

    《亮相》学习单

    分类

    场景

    与现实的冲突

    好处

    静态亮相


    哪个先“醒”了,对方不就“完”了吗?


    动态亮相

    败方跑下场,胜方舞台上把兵器耍个风雨不透


    突出人物英雄气概

    这样的教学内容统整,将课题中抽象的“趣谈”,化为具体的可操作可检测的“谈了什么”和“有趣之处”,既将《马鞭》和《亮相》两部分教学内容建立了联系,又将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和人文主题“体会艺术之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一方面,人文教育推动落实语文要素,产生探究语言精妙密钥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语文要素的落实,又反向推动人文教育,教师引导学生经由语言文字,进入文本情境,使情感与价值观得到熏陶与感染。

    三、融会学习活动,探究性融合并进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专门化的学习活动,同时落实语文要素和人文教育。这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指向落实语文要素,顺势达成人文教育。

    《京剧趣谈》一课的学习活动,便是围绕“哪些地方有趣”这一落实语文要素的主问题,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舞台画面,充分想象与领略京剧艺术魅力。

    (一)借助文字建构画面

    在《马鞭》这部分中,结合“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这段文本,学生抓住“高扬”、“低垂”等动词,想象人物的姿态或是英勇威武、英姿飒爽,或是信马由缰、悠闲自在,建构骑马人姿态自由的画面;抓住“家门口”、“一百里”等表述方位和数量的文字,想象人物或是绕着舞台跑圆场,或是快马扬鞭驰骋百里,建构骑马人不受时空限制自由奔驰的画面;抓住“无穷无尽”、“可以……可以……”等表示程度和范围的文字,联系生活实际和影视剧,想象骑马人的神态和情绪,建构更加立体的画面。学生借助文字从不同角度想象舞台画面,真切地体会到京剧道具虚实相生的艺术魅力。

    (二)借助文字延展画面

    结合《马鞭》中描述小姑娘纳鞋底、京剧小生舔筷子等文本内容,结合《金玉奴》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动作体验,想象演员没有针,没有线,没有豆汁,只凭借虚拟的道具狠狠做戏,便呈现出穿针引线、舔净豆汁等更加真实生动的生活画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京剧艺术虚实相生的意境。

    (三)借助文字丰富画面

    在《亮相》部分中,结合“就在双方打得不开开交之际……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双方正在交战……耍了个风雨不透”这两段文本,学生根据学习单填写的内容,结合课文插图继续进入想象世界。此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作者徐城北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武打真奇妙》,并出示其中的一段文字:“京剧武打并不注重交代双方交战的过程,而在于集中笔墨去刻画双方精神气质上的差异。换句话说,京剧武打不是‘打过程’,而是‘打性格’”。这时的文字补充,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并体会到京剧武打并不注重交代双方交战的过程,而在于集中笔墨去刻画双方精神气质上的差异。亮相,亮得其实是人物的一种精气神。有静有动,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着使各自更鲜明了。从而水到渠成地体会到京剧动静结合的又一艺术特色。

    围绕“想象”这一学习活动,搭建三个层级的训练,落实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形象,体会艺术之美”。学生学习想象的方法,感受想象的乐趣,提高想象的能力。经过三个层级的想象,在建构中初步感知,在延展中丰富感知,在丰富中深化感知。人文教育的无痕融入,使学生一次又一次领略京剧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京剧艺术的自豪之情。

    四、融入课后实践,迁移性融合并进

    课后实践与语文要素、人文教育的落实应当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的融合落地还应该体现在课后的延伸。

    《京剧趣谈》课尾,我为学生提供京剧脸谱、四大行当、一桌二椅、服饰、唱腔等资料,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并请他们化身为传播京剧文化的小使者,学着作者的样子讲讲京剧。课后,引导学生阅读徐城北先生的散文集《京剧趣谈》,或看看《三岔口》、《金玉奴》等传统经典京剧,继续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以此发挥语文要素的吸附功能,有机联结零散的语文实践点,适时地延伸到课后,“主”“辅”融合,形成以语文要素、人文教育双线并行为核心的辐射式学习。

    总之,运用“融合”策略,将人文教育融于语文要素的落实之中,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文本闪烁出人文的光芒,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文本闪耀出语言的光泽,推动学生真正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孙友红.驾语言轻舟  探寻人文教育与语文要素落实的融合策略[J].小学语文,2021(Z2):21-24+58.

    [2]夏春梅.在阅读中表达,在实践中提升——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为例[J].江西教育,2021(27):32.

    [3]谢慧云.大概念视角:落实语文要素的新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1(09):42-4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