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来源:教育教学 作者: 仇恒红

     

    青岛莱西市城西小学 仇恒红
    也许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精心设计的一节课,原想着会很顺利地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实施,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很多教师都埋怨课都不会上了,而教学目标往往也不能达到。这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大打折扣。针对上述种种现状,探求小学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迫切。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看法。
        一、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因素
        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造成此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教学效率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教师的素质和观念的因素
    小学阶段,品德教师大多由其它学科的教师来兼任,而这些教师本身又缺少专业的知识,对学科的认识和研究程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是照本宣科,有的教师就是把课文给学生阅读一遍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就直接按照考试要求,在教材中勾画一下,叫学生下去多背诵,或者进行题海战术的训练。这种教学方法,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创新。教师素质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是教师的思想观念因素。教师是教材的实施者,教师观念是否转变,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关键。如果教师没有对新教材的教育思想进行学习和领会,那么新教材就仍然处于老教法之中。
    再次是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因素。教师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提问不明确,造成学生的无序思维、无效思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有的课堂活动,场面热热闹闹,似乎人人都在参与,但其实没有深入探究,过多停留于表面上的热闹。起不到应有的实效性。这样的问题设置肯定是耗时低效的。
        2、学生的素质和学习态度的制约
    农村的学生,接受能力、知识面、活动能力相对于城市学生较为薄弱。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于课本和老师,要想建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比较困难。因为我们很多的学生基础很差,自主学习的觉悟不够,对知识的追求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很多学生的知识来源,从目前来说,往往是靠课本和老师的教学。虽然新教材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改编,对知识的要求程度和知识量,减轻很多,但在要求上却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要求提高了很多,例如,新教材对知识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往往只是点到为止,而过程和原因,则是要求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这是很难达到的,因为农村大多数学生手里就是只有课本,没有任何别的学习资料和资源,光靠课堂上的40分钟,我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然会受到限制。
        二、提高小学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构建活动课堂,营造教育氛围。
    教室作为教学的主要阵地,在教育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室的环境布置,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如果我们的教室布置充满童趣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室里张贴学生感兴趣的画报,并定时更换。如德育漫画,图文并茂的漫画既给学生以新鲜感,又在无形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画图画,设计标语,布置教室,这样更能增添亲近感。平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可以把课堂搬到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可以到书香飘逸的图书馆,可以到看得见蓝天、白云、阳光的操场,可以到热闹非凡的市场……只要是适合开展活动,有助于放松心情,激发道德情感体验兴趣的场所,我们都应该考虑。在安全的前提下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童趣的天地,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个空间保障。
        2、收集生活素材,丰富教育资源。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我们现在强调生活和儿童是我们的教学资源,提出新的教材观,视教材为一种范例,就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让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思品课堂提供生动多彩的材料,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题,以此来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素材,建立教材、活动与儿童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故事、诗歌、谜语、名人名言、案例、新闻等,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加以利用,使学生倍感亲切,还可以作为话题,开展活动化教学。
        3、创设多种情境,建立开放课堂。 
    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使教材内容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从而建立一个开放活跃的课堂。因为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 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对于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让学生角色扮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内容。 
        4、提倡小组合作,组织互动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课标》)动态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
    5、联系生活实际,加强课外延伸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因此,为了优化品德课堂教学,就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
    (1)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布置的作业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2)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品德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品德教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