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来源:教育教学 作者:杜志宇

     

    辽宁省锦州市义县朱瑞小学  杜志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探究学习”的科学课程,更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其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创设符合学生需求特点的活动,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活跃探究思维,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科学学习更主动、更真实、更高效。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主动探究。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因此教师要从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认识结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各种事物、各种形式,创设各种新颖、灵活、巧妙、有趣的问题情境,逐步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层次,不断吸引和刺激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问题,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如在帮助学生建构“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时,我创设了一个“瓶里吹气球”的情境,即:在瓶内放一个气球,并把气球口套在瓶口上,让学生去吹。活动中学生发现“怎么用力,气球也吹不太大”。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矛盾,自然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一系列的探究问题:“为什么吹不大”,“怎样能吹大”,“怎样证明在空气影响”等等。从而使课堂教学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很容易引发深入的探究愿望,顺利展开后续研究。
    二、关注思维发展,引领深层探究。
    科学探究不仅仅是动手做,其本质是思维层面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活跃离不开有效情境的激发和引导。通过有针对性、突破性的思维情境,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引发点,提高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深入、高效的开展。
    在《电和磁》一课中,通过指南针和点亮小灯泡的活动,唤醒学生已有的“电”、“磁”认识。接着指导学生再现奥斯特的发现。这时学生就产生了“磁针为什么偏转?与电有关吗……”的想法。
    这时适时提问:“断电后,磁针还偏转吗?”“什么会使指南针偏转的呢?” 学生观察到导线是铜的,根据以往经验——只有铁或磁铁才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而且断电又不偏转。排除各种可能后,使学生“悟”到一个大胆、却符合逻辑的猜想——电流产生了磁性。只有这种猜想才能解释前面的现象。正是前面的启发铺垫,才使学生在此有了“悟”的突破,顺利实现思维的跳跃。
    然后针对“磁针偏转不太明显”的情况,启发他们“怎样能让磁针偏转明显些?”基于刚悟到的观点,学生想到多加电池加大电流,可能产生更大磁性。而对“线圈增加磁性”的探究,当学生思维卡壳时,又抛出启发问题“刚才实验中,只是通电导线一段的磁性在起作用,其他段呢?怎样集中起来?”于是学生闪现出“来回对折在一起”,“绕在一起”的想法。对“线圈”的提法也就很自然的形成了,达成共识了。实验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猜想,从而把“电产生磁”的概念内化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之中。
    课堂上通过教师及时适当的“启”牵线搭桥,适时点拨,为学生疏通了思路,发展了思维,顺畅的建构了科学概念,悟到了探究的实质,真正在探究过程中成为了思考者、研究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把握生成资源,突显真实探究。
    课堂是动态的、开放的生成过程,因而才有生命力的。面对这些鲜活生动的课程资源,教师要灵活驾驭和调试,不能因超出预设和计划,害怕难以把握而简单否定制止,而要发挥教学机智,采取有效的针对措施,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所出现的问题给予科学的、具体的、艺术化的处理和解决,实现没有预约的精彩。
    如:《测量水的温度》一课中,一组学生在测量自来水(18℃左右)的温度时,一直用手握着杯子,我刚想指出他们的错误,忽然我的脑子里一闪,他们组的做法和数据对本课的探究活动来说也很重要啊,因为教材安排的暖瓶水、烫手水、温水都是在散失热量,温度都在降低,自来水热量没变,温度也是没变。他们这组正好说明了水的热量增加,温度上升,连教材都没安排相关的实验。
    所以汇报时,当那组说出他们的数据时,大家都很质疑,也认为他们看错了。而他们组依然很自信、也有点委屈的样子。这时我让那组说说自己的做法,再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他们组的自来水的温度会变化?学生们经过讨论、分析,一致认为是因为手的热量传给了自来水,才使它的温度上升的。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还能用其他实验来证明吗?学生又想到了给水加热并测温度,从而使学生的概念建构的更完善了。
    正是及时发现了学生“捂水杯”这个细节,并能尊重事实、尊重学生,巧妙引导,让这组“失误的数据”有效地帮助学生对“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的科学概念形成了更深刻、更完整的认识,让这次“误差”成就了一次深入的探究活动。
    四、发挥评价作用,推动探究发展。
    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的评价不仅要关注研究成果,更应伴随整个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评价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评价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技能和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
    还是在《电和磁》一课的教学中,“怎样能让磁针偏转的明显些呢?”活动中,当学生提出“把导线来回对折”的方法时,我没急于否定,而是让他们用自己想的方法试一试。实验时参与到他们组的活动中,当通过实验发现这种方法不能时磁针明显偏转时,这组学生轻轻的说:“我们失败了,不偏转。”看着他们懊恼的样子,我开导他们:“谁说我们失败了,证明这种方法不行,也是一种成功。爱迪生造电灯还试了千百种材料呢?”所以全班交流时,他们坦诚的说出了自己组的发现。总结时我又提出这个现象,并引发问题:“同样是想把磁力集中,为什么对折的方法不能使磁针明显偏转呢?”引发学生课后关注,由此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猜想和发现的重要,能正视“失败”的结果,引发更深、更远的探究,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究中没有失败者。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精湛的教学艺术,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探究,正视失败,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学习,真实的科学探究,才能真正实现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