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6月刊  作者:王舒璠​

    安徽省合肥市和平小学东校  王舒璠

    [摘要] 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统整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多个知识领域的综合性课程,理应承担为在校中小学生提供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重任。但就目前来看,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渗透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教育的单一宣教、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教育的学科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教学等问题。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教育的单一宣教
      健康行为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化解由于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压力,舒缓由于角色冲突、生活与学习变化带来的紧张,通过生命的自我管理,履行健康责任,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3]。目前大多数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进行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教育,常囿于课本内容,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体会到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零散、缺乏体系
      在小学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也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社交与社会适应、情绪与行为调控、心理问题与援助支持等。心理健康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上的渗透,一定程度上涵盖了自我认知、社会环境观照、情绪疏解、人际沟通等内容,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缺少针对性教学、援助与心理支持,那么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难免会因为无法贴合实际情况,而变成零碎的、散乱的知识教学。

    )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教育的责任模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引起或者可能引起社会公共健康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事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共健康的事件。在学校日常教学工作中,大多数教师对于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没有重视起来,老师们甚至普遍抱有“应试升学才是根本”的看法。相比于对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进行相关宣传与讲解,教师更看重教学进度、学生考试成绩。教师在防疫政策宣传、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上着力不够,也无法对小学生给予相应保护,使得学生在生命价值的体验、身心的发展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五)安全应急与避险教育的学科实践不足
      相关研究表明,伤害是导致国内小学生死亡的首位原因,它所造成的死亡和伤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巨大。采取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减少伤害的发生,也能减轻伤害的危险程度,而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取安全应急知识的首要渠道。这一部分的教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应急常识与应急技能、用药安全、社会安全、校园安全、实验与实习安全及职业健康、网络与信息安全等。
     

    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践行价值澄清、意义审辩的教学方式

    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进行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教育的渗透,就适宜于采取价值澄清、意义审辩的教学方式,通过在课堂上对特定的、具体的行为与生活方式的讨论,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心中对于不同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有一种“选择”,或者有一种对原有行为理念的“淘洗”的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就有了较为牢固的信念基础。教师惯常运用的宣教的教学方式,显然不适于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进行阐述、讨论与辨析。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观点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表达与思考为前提的教学观念,把握课堂讨论的走向,在积极的学生讨论中,做好教学的主导工作,将正向、符合现代小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知识教授给学生。

    (二)因应政策要求挖掘、深化学科育人功能

    应对道德与法治课中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教育存在的学科忽视问题,教师要因应政策要求,细致解读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积极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进行挖掘、深化,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部2008年印发的《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其基本内容就包括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在其分学段的具体目标中,也对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教育提出相应的要求;国务院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是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要求将小学生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从国家政策文件入手,了解国家对教育的相关需求与期望,做好渗透生长发育与健康教育的工作。

    (三)构建道法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普遍存在碎片化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构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体系,将教科书中出现的零碎知识进行有系统、有条理的串讲。同时,也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年龄阶段、具体发展状况,进行相应的教学,争取把原本零散的心理学知识变成可以被学生应用、参考的有系统、有条理的操作性知识。而且,渗透于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学校应该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心理辅导机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使学生能够获得有效沟通的渠道,解决学生心中的难题。家庭方面,家长应该与学校展开积极配合,给予小学生更多陪伴、支持。同时,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需要学校与教科院、心理研究机构之间建立相应的合作联系,完善心理健康评估体系,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做出适时的预判与评估。

    项目化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样的学习实践,让学生在安全应急与避险的相关实践、学习情境中,进行合作沟通,提出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进行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科与人际的联系与拓展,用学生的项目成果呈现他们自己对安全应急与避险相关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和深层次理解。
      [参考文献]
      [1]朱小蔓,王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对教师的期待与引领[J].中国教育学刊,201804):24-2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