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小学教育》 “双减”政策下教师的转变
“双减”政策下教师的转变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5月刊  作者:郭素华

     漯河市召陵区许慎中学

    :“双减”政策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双减”政策实行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有效获取一些关于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学生如果出现心理问题或发生心理障碍,教学方法指导需要更加科学有效更具针对性针对不同心理学习能力水平的学生,需要对他们进行更加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指导,这样教学质量也就更有保障

    关键词:“双减”政策;教师;针对性教学;提高教育质量

    一、减政策的应运而生

    “双减”政策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常规化的教育课堂,学生们学习的层次不一,接受的快慢水平不一,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起跑线上,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后辅导班,这在潜移默化中助长了部分教师不认真教学,反而在课下推广自己的辅导班的不正之风。“双减”政策的出台,正是为了打压这样的不正风气,激励一线教师潜心教学。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人类成长必修课。只有受到过教育,社会上才有更多具有先进专业知识的人才,国家才会有更多栋梁之才,整个民族才会有不屈不挠地推动历史前进的优秀人物,而教育的极大目标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二、一线教师教学方向的转变

    (一)提高教师备课实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从各个源头环节抓起。

    备课是教学流程的起点,抓减负,要首抓备课。为提高不同学科的备课实效,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情与对应年级教材,而不是"复制粘贴"教案,修补课件。研究学情,就是要研究每节课学生“在哪里”;研究教材,就是要研究每节课应把学生引到哪里。课本内对于单元的导读,也不应该被忽视,单元导读部分也应该成为激发小学生学习不同科目单元的敲门砖。教师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学生作为一个个不同的个体,天然地拥有他在语言、思维、探究、创造等多种学习实践活动中的需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就曾明确指出:教是为了不教。对于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以生为本,通过课堂教学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不是仅仅为了传授知识,师生间也更需要教师借助课堂这个交流平台,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从而达到师生之间共识、共享、共创之发展目的。

    (二)大胆尝试教学新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发挥教育人领头羊的作用。

    作为一名中小学的教师,如果想做到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在鼓励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提高,激发学生对于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融合教师只有做到不断更新教学思路和教育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好奇心使学生奋发向上,勇于拼搏创新。一句话: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老师直接传达给学生问题的答案或思路,不如教给他们解题思路与方法,这样才可以帮助他们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在我们分层次设计教学问题时,要充分结合考察学生的个体认知发展水平和把握学生的个体发展成长规律。

    恰到好处的逻辑教学方法,必须首先要做到能够有效激发全体学生的逻辑思维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创新思维。这样每个学生才自然地学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水平,学生也能高效且有兴趣的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对学科浓烈的兴趣爱好营造和谐相处的师生关系,意义重大。

    三、合理布置学科作业。

    科学布置学科作业不仅不会增加学生负担,还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机。作业的价值在于巩固当日所学,同时促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义务教育阶段,优秀的作业应该具有趣味性,要有拓展性和开放性,能够持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深入思考,能够激励学生将学到的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能力的自主发展。在缩小学生差距时要注意:既不是千校一面追求同质化教学,也不是削峰填谷平庸化发展,而是要在优质均衡的基础上办出各自的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教师要明确认识减负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守住学校这一战略主阵地还需要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全方位的设计既要主动建立良好的教师家校交流合作以及沟通交流机制,又要积极创造性课后教学个性化教育服务管理工作,完成国家要求的教育教学任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四、教师应求挖掘学生潜力,培养新世纪人才。

    众所周知,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关于"是什么"的概念认知,学生们可以借助网络产品及搜题软件查询到结果。而涉及到学生思维认知层面的"为什么"还有"怎么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正是在对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等问题的探索中,学生才会有主动参与到中小学文化课课堂活动中的欲望。如果老师一味地讲,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记,学生自觉学习不同科目内容的倾向和互动思考的需要和兴趣就会被扼杀,学科教学的效果就会不那么尽如人意。

    “双减”政策,顺势而生,国之大计,利国利民。教师更要站在“双减”的主阵地,认真落实,切实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马开剑, 王光明, 方芳,等. "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生态变革(笔谈).

    [2] 刘庆昌. "双减"的教育学理解[J]. 新课程评论, 2021(11):5.

    [3] 郭绍青, 杨滨. 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4):6.

    [4] 陈旭远, 刘冬岩. 促进学生体验的教学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 2004(4):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