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国教师 融入生活体验,活化音乐课堂——浅谈《音乐》课堂教学特点
融入生活体验,活化音乐课堂——浅谈《音乐》课堂教学特点

来源:中国教师 作者:王丽英

     

    山东威海荣成市石岛实验小学  王丽英
    《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的任务是提供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并在音乐实践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
    音乐来源于生活,是一种创作。不同的生活形态造就不同的音乐。音乐作为一种语言,一种艺术,一种创作,只有融入生活,只有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融合起来才能体现其意义,显示其魅力。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人类的智慧、才能、情感等高尚的精神素养。
    一、设计有效活动,做儿童活动的支持者、指导者
    教师是主体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活动的效果如何,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支持者、指导者,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指导,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同时也与儿童一起共同建构课程。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以往音乐课中读读记记、唱唱跳跳的教学形式显然不太受学生欢迎。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设计灵活多样、富有生活情趣的组织形式,如表演、图画、调查、访问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受到深刻地教育。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重要地位。通过寥寥数笔简单的勾勒,更能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影像,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欣赏为主,融合绘画:一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易于理解作品;二是发展了多种技能,充分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联想与表现能力。例如,在欣赏四年级上册《丰收欢乐而归》时我们让学生初步听乐曲后选择一种颜色来表示这首曲子的情绪。大多学生会说热烈奔放,用红色;有的同学说乐曲很嘹亮,有一种辉煌的感觉,可以用金黄色。
    在学习《摇篮曲》一课时,我以音乐为基点,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做一天爸爸妈妈是多么辛苦,从而进行生活中的孝敬教育,一举两得。我还利用节假日在班级召开家校联欢会,邀请学生的家长参加,让学生与家长一起表演节目、做游戏等。这极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同时激发了兴趣,开拓的视野。
    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只是扮演了支持者、导演者的角色,将活动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家庭节目的准备过程,也充分地体验到家庭生活的欢乐和幸福,学会关心父母、爱亲敬长。
    因此,教学活动应更多地体现在教师指导或参与下学生的自主活动,给学生创设更多思考、感悟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蹲下来看学生,站在孩子的角度审视教材,和孩子们一起品味幸福和快乐,用神奇的力量点化课堂的美丽。
    二、强化体验,通过课堂活动体验生活乐趣
    体验是音乐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体验也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的音乐过程是不完整的,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音乐素质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自主学习,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音乐;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音乐,处处有节奏。如在进行节奏训练时,让学生通过听音乐亲自感受生活中的各种节奏,如火车声:轰隆轰隆,钟表:滴答滴答;小鸡叫:叽叽叽叽;青蛙叫:呱呱呱呱。
    这些声音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声音,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会一直很高,多次反复的练习,一些复杂的节奏就不知不觉的掌握了。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应引导儿童获得经验,形成体验,并养成良好的意识和行为习惯……鉴于低年级孩子心智并未进入到抽象或相对宏观的层面,教学活动不能离开孩子的自身生活体验。以往的音乐课,学生在封闭的课堂里被动地听老师说教,学生在谈道理时也说得很清楚,但能付诸行动的却很少。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了到校园外去采访路人的实践机会。活动开始后,学生热情高,合作积极,真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世纪的音乐教育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由“传授知识者”成为“师生互换时”,音乐课会变的更有生机和活力。曾经看见过这样的课例,老师坐在学生队伍中与学生一起唱歌,沉浸在音乐优美的情绪当中,感受体验着音乐的美……这简直就是一副美丽和谐的画面。所以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培养创新力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者、表演者、欣赏者、创作者的多角色活动中,多层次、多结构、多纬度上去理解音乐的内涵。例如欣赏《动物音乐会》时,我不仅让学生使用听觉、想象和联想,还加上视觉、触觉的活动去感受 、去把握、去创作一些动物形象,然后让学生随着乐曲的欣赏自由表演,当大象音乐出现后有的同学将两手交叉垂 地上,笨重的一步一摇,当小鹿出现地上,笨重的一步一摇,当小鹿出现时他们又会又蹦又跳,猴子音乐响起后,他们有的学猴子抓耳挠腮,有一同学海疆一腿翘到空中倒垂,说这只猴子在树上“倒挂金钟”大家表演的千姿百态,十分开心,同学们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整个课堂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这样既注重了能力的培养,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使他们投入到学习、表演、欣赏、创造的多角色活动中,理解了音乐的内涵。
    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活动、游戏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习惯的培养及能力的发展。……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学生一个真实的课堂。
    教材是音乐课程中最重要的资源,《音乐》教科书主要是教师提高儿童音乐素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音乐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因为“教材中有什么就教什么,教材中怎么写就怎么教”,而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选择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纳入课程,这样才不违背教材编写的意图,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教师只有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知识点、音乐表现手段、相关社会文化等内容,以音乐为主线将这些内容贯穿起来,才能符合《音乐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
    如:在教学第一册《过新年》中,我带领学生参观石岛地方特色音乐形式——石岛大鼓,让孩子们感受过新年的气氛,天真活泼的小学生听着鼓点节奏,学着奶奶们的扭秧歌,学生乐在其中。
    再如,《春天来到了》单元的教学,我把这一课改为《校园里的春天》,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到校园里寻找春天,他们自由组合成花坛组、草坪组、教室组,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校园的春光。实践证明,孩子们只有在活动中亲身经历,在生活中体验感悟,情感才会转化成心灵深处的震撼,才会在孩子们心灵中深深留下我爱我校,我为学校添光彩的烙印。
    总之,新形式下的音乐课堂,确实向老师提出了挑战,我们要让它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和让学生喜欢的学科,就必须面对的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使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掌握知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学习中体验快乐,为“明天”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