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国教师 成都高新西区学区制建设实施建议
成都高新西区学区制建设实施建议

来源:中国教师 作者:李元辉

     

    成都高新滨河学校校长   李元辉
    2014年11月26日,区社会事业局根据高新区第三次创业及《成都高新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教育)》的要求,按照“相对就近、优势互补、分步推进、整体提高”的原则成立了“成都高新西区学区”。两年多来,西区学区在高新区社会事业局领导下,建立了学区校长联席会议制,拟定了《成都高新西区学区章程》、《成都高新西区学区校长联席会行事规则》、《成都高新西区学区工作推进要点》、《成都高新西区学区首席教师运行机制》、《成都高新西区学区高初中衔接班课程设置方案》等相关管理机制。建立了“西区校园足球共同体”,试行了“西区学区首席教师” 运行机制。但由于学区制在试行中缺失一定的监督制约机制,而导致未能完成建立西区学区制的初衷。
    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新西区义务教育优质的均衡发展,深入贯彻《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制建设指导意见》,全面推进高新西区学区制建设,建设一批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特建议如下:
    1、健全管理机构
    根据《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制建设指导意见》,建议成立高新西区学区管理委员会,设立学区督学及督学办公室,配置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教研人员。明确学区管理委员会与各学校校长之间的职责权利关系;构建学区管理的学区建设评价机制、干部教师轮岗交流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督学责任制度、学生评价机制等。因校制宜,整体提升学区内成员学校的管理水平。
    2、建立层级管理
    在“资源共享、教师流动、教研统筹、规范入学”原则指导下,
    将服务区内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九义教育统筹。按照管理层次简化,领导重心下移,提高管理效率、决策和执行融合的原则,推行学科教研人员兼职制度。学区建立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教务处)、德育主任(德育处)、艺体主任(艺体处)、教科室主任(教科室)、学科中心教研组等七个工作组。校长(包括教学副校长)为层级管理的第一级;职能部门和学科中心教研组为层级管理的第二级组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了解和掌握学区教育教学工作情况,统一教学工作思路,研究解决疑难问题的办法,合理解决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共性问题。
    3、强化学区观念
    观念决定行为。在学区制实行之初,学区内各学校需要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尽快普及学区政策,使学区成员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树立学区观念与认同观念。高新区的学区制是按照“相对就近、优势互补、分步推进、整体提高”的原则进行划分学区的。各学区实行督学负责制,是一个附着在社会事业局教育处这一层级上的亚结构,承担一些特定的教育事务:建立更为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探索教师流动、教学管理、教师研训、考核评价等新机制。努力在教育资源共享、学校文化共建、教育教学互助等方面有所突破,促使校际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校长和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学区制工作中应以协调为主,尊重个性,统一规划,打破校际壁垒。学区内各学校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学校人”到“学区人”的转变;二是从“学校资源”到“学区资源”的转变;三是从“学校内涵”到“学区内涵”的转变。只有实现这“三个转变”,才能最终达到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倍增的增效。
    4、建立教研实体,加速人才培养
    教学研究是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完善学区教学管理网络,稳步推进和有效指导学区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成立由教师群体的中坚力量(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的学区学科中心教研组。在管理方式上实行兼职聘任制。学区委员会学科教研组组长由学区聘用,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两年一轮换,达到以研代培的目的,三、五年内就可以为高新西区各学校培养一批实用的学科带头人。各学科组要坚持“明确工作职责,倡导有效教研”,本着“资源、信息共享,相互促进,整体提高”的原则,实施学科中心备课和教学视导制、校际师徒结对制等。团结学区同学科老师,对学科课程与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开展研究。在教学管理、教师专业成长、学科教研、学生特色发展等方面开展教研,为学区教学、教研的顺利开展和不断改进发挥积极作用。
    5、实施教学公开
    实施教学公开制,学区内各校互相公开课堂教学,学区内全体教师可随时到各校听课、参加教学活动和业务交流,促进教师专业的共同提高。学生家长可以申请预约听课。学校校级和业务中层领导对学区教学有指导的职责,实行以本校为主、兼顾各校,每月组织1-2次学校领导参加的观课交流活动,进行课堂教学指导。学科中心教研组每月要对学区内学校相应学科教研组进行一次教研视导,开展一次校际间集体观课活动。通过专业合作研究共同体的集体观课,在观察量表的支撑下,基于证据展开专业、系统、深层的研讨。通过分工协作、专业切磋、交流合作,形成一种“经验分享,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教研共同体。
    6、创建学区“e网通”
    学区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区网站、班班通工程)搭建教学管理平台,每所学校都可以发布本学校资源情况,建设远程优质课程超市,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享有优质资源的机会;建设网络教师、校长交流群,为每个教师搭建学习、成长、创新、发展的平台;在网络上进行实时交流互动,学区的各项工作、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各种活动、教研成果、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等内容都可在网络平台上公开,使学校之间在各项工作上都做到资源共享,实现学区管理和学校交流全方位、全天候的链接。
    7、人力资源共享
    教育均衡发展要抓住师资均衡,就抓住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点,也就抓住了均衡的核心要素。过去,封闭的校门不仅尘封了各自的物质资源,更阻碍了人力资源的互相流动。学区制的实施,无疑为教师流动提供了契机和空间——在学区的统筹布置下,优质教师将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科学的流动,真正还原了教育资源的公共属性。因此建议两点:一是建立健全校长任期交流机制,推行中小学校长任期制和定期交流制度。通过优秀校长的输入,为薄弱学校注入优良的管理、教学理念、方法,缩小与优质学校的差距;二是完善教师流动的约束机制和柔性流动机制,在评优晋级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创造教师良性流动的政策“坡度”,把是否进行过开放课堂、跨校兼课、集体备课、承担课题和跨校师徒结对等作为教师流动的重要参考依据。
    8、统一特色并进
    学区内逐步实行教学统一管理,力争达到“五个相对统一”:课程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研活动统一、考试和评价统一、校本培训统一。学区制订学区教学活动计划,定期开展学区教学活动——以活动为抓手,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活动和学区协调会议,缔造和扩大学区制的影响力。
    在抓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防止优质资源稀释。学区的初始目的是“以强带弱”,促进同一区域内学校的共同提高。但我们要防止优质教育资源被瓜分,导致所有的学校教学水平下滑。我们要做到既不影响优势学校的优势继承和发扬,又能够促进薄弱学校的迅速跟进;二是正视差异,特色互补。通过整合学区内各校的教学资源,发挥校际优势,促进学区内各校之间的共享、共建、共融、共进,实现从“差距合作”走向“差异合作”,在提升学校教学水平的同时促进优势学校自身的发展,鼓励竞争,构筑课程文化,关注课堂生态,彰显办学特色,让学区内每一所学校在原有水平上实现新的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