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国教师 环珮空归夜月魂——《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环珮空归夜月魂——《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来源:中国教师 作者:孙鸣悦

     

    【教学设想】
    《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二首。本单元的唐诗学习,主要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意趣。此诗老杜旨在借咏昭君生前不见遇,死后无所依,虽青冢黄昏路,却挡不住夜月归魂心,来抒写自身怀才不遇,颠沛流离,仍不改赤胆衷肠,大济天下之志。
    经过两本必修的学习,学生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学生已初步学会了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容,具备基础的赏析鉴赏力,学生“能知”“未知”“想知”更多的是鉴赏的方法和运用。
    本课“环佩空归夜月魂”是课核,因此,抓住这句话贯穿始终。通过指导诵读,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品。通过判断“篇之眼”厘清主要内容,通过把握“句之眼”品赏词句,品悟情感,形成共鸣。
    【教学目标】
    1.当堂成诵。
    2.以“篇之眼”致广大,沾溉全诗;以“句之眼”尽精微,品赏词句。
    3.结合本诗抒情手法,体悟作者借昭君所传之意,所达之情。
    【教学流程】
    一、铁骨柔肠咏佳人
    家学深厚,他少而能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心忧家国,他才高志远,“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然而,坎坷波折,谋官多年,却终不见用;直言敢谏,营救忠臣,却触怒天子;西南漂泊,思乡情切,却溘然长逝于江舟之中。
    他就是爱国诗人——(杜甫)。铮铮男儿,写尽家国之难,沉郁顿挫中见忧国忧民;铁骨柔情,归乡途中驻足三峡,吟咏那远赴边塞的奇女子。沈德潜评价:“写昭君诗,此为绝唱。”让我们一起领略《咏怀古迹》组诗第三首的绝妙之处。
    二、集思广益究诗眼
    “诗如鼓琴,声声见心”,诗眼,乃神光所聚,全篇警策之语。诗眼句,可以集中概括诗歌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表意达情兼具美感。
    如果说“分明怨恨曲中论”是一个明的、高度概括的诗眼句,直接点明本诗的感情;那么“环珮空归夜月魂”就是一个暗的、形象化的诗眼句,用诗意的形象来表意达情,兼具美感。
    此课,从“环珮空归夜月魂”这句更加形象化的诗眼句入手,从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品鉴铮铮铁骨笔下的亭亭佳人,看杜甫如何以江山作底写美人。
    三、思接千载谋全篇
    1.“环珮空归夜月魂”,老杜着一“归”字,串起了哪些情节内容?
    (1)何处归来?朔漠归来。
    “读杜律如读一篇长古文”,作者一腔心血在56字间融铸,字字珠玑,不可轻易。那此句的精妙又在何处?
    ①“紫台”与“青冢”,色调鲜明对比,一雍容华贵,一凄凉冷清,生荣死哀。
    ②“朔漠”对“黄昏”,北地大漠,平沙莽莽黄入天;黄昏奄奄,时空相接,同色渲染,更显冷寂寥落;叠韵双声,诗思摇漾,更添一份动人。
    ③“连”字写出塞之境,“向”字写思汉之心,一生悲剧,14字断尽,笔下有神。
    ④“一去”见生前孤悬大漠的寥落,“独留”显死后仍不得归的孤寂,入木三分。
    如何吟诵?旷远、清冷、孤寂又坚定。
    (2)归向何处?“荆门”“村”。
    此句若为“群山万壑在荆门,生长明妃还有村”可好?
    ①“在”字只客观强调山势高绝,在此处存在。而“赴”字突兀奇绝,不同凡响,写水,千山万壑,飞湍直下,奔腾流过,写山,峥嵘起伏,争先恐后,直逼荆门。
    ②“还”字从山水言及,此处有一个村落,是明妃生长的地方,无甚新奇。而“尚”,写江村古落依然如旧,与出句大小映衬,动静互见。
    ③山川灵秀所聚,才得绝代一佳人,如今,世殊事异,好景仍在,却“斯人已去”,“尚有村”在自然界无穷生命力的映衬下,更加重了“物在人亡”的怅然之情,巧妙地为全诗奠定悲壮的基调。
    如何吟诵?大气、开阔、宁谧中有几许惆怅。
    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有几许珍惜。老杜以山水做底写美人,用词精警,意象反差强烈。
    (3)何时归来?夜色中,踏月而归,更见一分皎洁,清冷。
    (4)如何归来?芳魂一缕,惹人心伤,更觉哀怜。
    2.于昭君而言,能够“归”来,不是得偿所愿吗,如何理解“空归”?
    (1)斯人已逝,魂归无用;“春风面”不复,青春不再。
    (2)“按图召幸”,佞人当道,昏君“不辨美丑”,本是绝代佳人,怎奈无人欣赏,使昭君抱憾终身。和亲后孤身一人,独守异域,风俗迥异,日复日,年复年,从不被欣赏的“紫台”,到文化殊异的“朔漠”,虽为民族大义远赴边塞,但近乎绝望的苦守也足够摧毁一个人的心理。
    (3)昭君是楚地人,古老的风俗——招魂,能通过仪式让他乡孤魂归来享用祭品,入土为安。然而,纵使昭君之魂穿越茫茫沙海归来,无人召唤,无人祭祀,她依然只是个孤魂野鬼,徒劳无益地在故园游荡,无法停留,不得安宁。如此,从文化血脉上,就切断了她与故土家园的精神联系。
    3.在这种情况下,昭君的内心必然怨恨,那为何仍想“归来”呢?
    故土家园,血脉相连。
    4.老杜此诗只是为了表达对昭君的同情吗?
    昭君怨生前不见遇,死后无所依,怨君王昏聩,怨奸佞险诈,百年之后,老杜怨君臣际会之难,漂泊西南,怨中原离乱,有家难回。然昭君青冢黄昏路,挡不住夜月归魂心,老杜怀才不遇,颠沛流离,仍不改赤胆衷肠,大济天下之志。“怨恨”,有幽怨,有遗憾,有惋惜,有感慨,更有坚守,情有怨,而志不移。此为借古抒怀之笔。
    四、绕梁三日回味永
    谋“篇之眼”以致广大,沾溉全诗;谋“句之眼”以尽精微,品赏词句。“环珮空归夜月魂”以清丽凄婉的氛围,让我们触摸昭君的思、怨、恨,千年以降,我们更以昭君明老杜之痛、愤、志。伟大之所以成为伟大,不在于做出了多少丰功伟绩,而在于,无论身处何境,都从未放弃追寻和坚守,将个体生命放诸大地长天,犹见其悲哉壮也。
     
    【教学反思】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渠道,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主阵地,而所有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实现都是围绕文本展开的,如何上出一堂语文味浓厚的课应该是每位语文老师在备课中重点考虑的。
    教师主导的学习活动中,永远不能用蜻蜓点水似的泛读代替下马看花的精读,用简单的结论传递代替学生自己字斟句酌的研讨,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将重点放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文本解读上。
    总体来说,本课上得流畅且重点较为突出,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良好。自我反思,不足之处在于,课堂还是缺少读书声,诗歌,应该给学生更多时间,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内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慢慢走,欣赏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才是未来不断努力的方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