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国教师 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
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

来源:中国教师 作者:王乐

     

    宁夏开元学校   王乐
     
    【摘 要】 新世纪的教学理念,不是应试性的简单说教,而从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挖掘他们的智慧源泉。本文从语文的学法指导角度,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作了全面的论述。
    【关 键 词】 语文;听说读写;教学
    语文是一个人一生中离不开的工具。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都是不可缺少的。它将影响着你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质量。
    俗话说“言为心声”。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总目标要求:“能正确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口语交际,能在不同场合,得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有一定的演讲能力和辩论能力。”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需要的是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顺畅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造成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愿意开口读,有些开了口却不能自信地大声朗读。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能自主朗读课文”,“朗读时音量适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大力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此外高中生已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
    怎样才能使学生听课积极主动起来?
    一、“听”的能力
    语文概念的“听”是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用耳朵接收事物的能力。生活中,“听”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本能的“听”无人不能,但主动收集有价值信息的“听”,不经专门训练是很难做到的。学生只有通过“听”,方能培养捕捉、筛选、储存、运用信息的能力。“听”是基础,没有高质量的“听”,就不会有高质量的“说、读、写”。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进行训练:
    1. 范读欣赏法。教师可选择一些适宜朗读的课文,如抒情散文、抒情诗、小说,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磁带,让学生多“听”。导入新课后即让学生“听”,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觉,在授课结束时再让学生“听”一遍,以“听”作结,让学生陶醉在语言美的韵律之中。“听”能弥补阅读的不足,使语言更加形象化,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2. 广播熏陶法。教学中的“听”固然重要,但仅局限于上课时的“听”,还远远不够,因而还应引导学生利用时间收听电台简明新闻或文学节目,并要求抓住中心,记住要点,边听边想。这样不仅为“说”“写”积累素材,还起到了关心时事、陶冶情操、纯正语言这些一举三得的作用。
    二、“说”的能力
    语文概念的“说”是指学生对某一事物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说话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准确、简明、流畅地进行教学活动。说话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其中包括: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快速语言编码的能力,运用语音、语速、语调和态势语准确表达的能力。
    1. 演讲法。针对学生平时滔滔不绝,课堂上讷讷无言的现象,我请他们把平时讲的有趣的话讲给大家一起听。逐渐形成一个“我要说”的良好氛围,乃至发展成为课前的“一分钟演讲”,其方式自由命题、抽签决定兼而有之,内容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由于说话环境宽松,一位从不敢发言的“老听众”终于克服了怯场心理,第一次走向了演讲台,不仅锻炼了口才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战胜了自我,增强了自信心。
    2. 争鸣法。教学中,辩论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语言细胞。针对大多数学生不轻易认输的心理,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针对某些关键问题精心设疑,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已见,辩论争鸣,当学生侃侃而谈,或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之时,“说”的训练已开始进入“自由王国”,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读”的能力
    “读”是指出声的朗读、无声的阅读及其分析理解能力。读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必然手段,也是获取书本信息的首要方式。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更广阔的知识。
    1. 感情朗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多读有助于理解。通过朗读将平面的、死的文字转变为立体的活的画面;通过朗读,增强语感,并自然地汲取作品中的营养。如《社戏》,看似平淡,但通过有声有色、充满激情的朗读,学生不仅能从中学到语文知识,而且能真切地体味到作者对少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2. 质疑解疑法。学贵有疑,学习的过程说到底是一个不断质疑、不断释疑的过程。教师要使学生变无疑为有疑,变有疑为无疑。不少学生对一些看似浅显的现代文往往重视不够,觉得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加以耐心诱发。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中为何称总理为“你”而不用“您”的问题。《孔乙已》中“说着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这样一提,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而且使学生学会了用理论来解决某种语文现象的方法。  
    四、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写”的能力
    教师训练学生“写”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写字训练。字是开门锤、敲门砖,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写好字在职业活动中的重要性,努力提高文字的表达效果和职业竞争力,树立自身良好的职业形象。
    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应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景、物、人、事,思考其中的情与理,在表达时做到准确、通顺、鲜明和生动。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仅仅靠传授写作方法是不够的,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写作时的构思、创新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灵活批改,及时讲评;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克服写作训练中的盲目性和畏难情绪。此外,写作训练还与观察、思考密不可分。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积累各方面素材,通过学生实际的体验,激发思维和兴趣,写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必要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指导,发挥示范和激励的作用,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
    实践证明,学法指导要因学生而异、因教材而异。目前,“提质减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只要我们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提高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将不再是一个美丽而又遥远的神话。
    【参考文献】
    [1] 李明祥.中国现代探索新论文库[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 朱绍禹. 中学语文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 钟和诚. 中学语文听说读写教学论[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