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国教师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应用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应用策略

来源:中国教师 作者:孙国刚

     

    山东省寿光市文家街道西文小学  孙国刚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设生活化情境, 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利用生活化课题, 丰富学生学习情感;增设生活化实例, 提高学生认知生活的能力;开展 生活化评价, 激发学生积极态度;参加生活化实践, 提高学生生活能力。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教学  生活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教师通过合理地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能够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将“生活化”教育模式运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创设生活化情境, 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 因此, 要采用“生活化”的教育模式, 首先就应当模拟生活化的现实氛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模拟现实背景, 让学生从中获得一种现实情景下的新鲜体验。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充分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下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
    2. 利用生活化课题, 丰富学生学习情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社会性和综合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 其知识内容大都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因此, 其教学目标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多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经验的生活化课题, 以此吸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感受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实践运用意义。同时, 教师还应将品德与社会教学和学生的情感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操, 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
    例如, 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商店的意义, 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父母一起逛超市, 体会商店购物的过程, 从中真实地了解购物的方式、途径、为我们服务的人员等等, 从中体会购物的意义, 感受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进步及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带来的便利等等, 这些都是在课堂教学的理论讲解中体会不到的。因此, 通过有意识地为学生增设一些生活化的课题, 能够更好地拉近学生和该学科之间的距离, 从而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 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 提高学习积极性。
    3. 增设生活化实例, 提高学生认知生活的能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内容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稍显得枯燥乏味, 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 也会让学生更加感觉学习无趣, 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果和质量。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小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 将枯燥的学科内容中融入一些鲜活的生活实例,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生活化的视角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 以此改善枯燥单一的教学内容, 使得学科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丰富, 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认知。
    以“我们遵守规则”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为例: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以及掌握什么是规则, 体会规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并要求从最贴近学生的实例出发,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据此目标, 在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入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例, 提问学生:“在上学的路上我们需要遵守哪些规则?”等等。通过融入生活化的实例, 让学生感受到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知识无处不在, 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认知。
    4.开展 生活化评价, 激发学生积极态度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 不仅需要拥有好的学习成绩, 更需要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这是实现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来自外界的肯定与鼓励, 而这鼓励的来源便是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好的评价积极促进学生的一生, 反之则会给学生带来消极悲观的情绪。因此, 教师们可以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评价, 即以生为本, 贴近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实际表现, 以此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 主要指标并不是学生的最终完成效果, 而是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与其他同学的合作情况、思想活动等等。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评价的内容涵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对于不同的环节有着出色表现的学生都会及时地得到肯定和鼓励, 有助于满足每个学生渴望被肯定和鼓励的心理, 从而能够帮助学生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努力拼搏的探究精神。除此之外, 在学生们完成各自的实践活动任务之后, 还会召集学生们就各自的活动成果进行全班展示和集体交流, 采用师生评价、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展多元化的评价, 赞赏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肯定每个学生每个微小的进步和所付出的努力, 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评价能力, 帮助学生养成尊重欣赏他人的态度, 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
    5. 参加生活化实践, 提高学生生活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生活化的课程, 要想让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 能够看清社会中的真、善、美, 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深刻体会。因此, 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 适时地安排学生开展一些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生活, 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实践、去体验, 切实体会品德与社会学科和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 从而愿意更加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 并学会学以致用, 以此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例如:在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时候, 每隔一段时间会根据教学的需要, 结合教学内容, 利用双休日的时间, 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商店, 安排学生去超市开展实践活动, 让学生亲身体验商店购物、消费的过程, 感受商店服务人员为我们带来的服务, 切实体会现代化购物消费的意义, 感悟社会的进步。再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参加献爱心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在敬老院内对爷爷奶奶们进行生活的交往、帮扶和情感的交流与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 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为, 深刻体会尊老爱幼的重要意义, 以此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生活, 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小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 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 对于端正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生活化的教育有助于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科优势,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能力, 提升教学质量。因此,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确保生活化教育模式得到很好的实践, 进而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