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国教师 系统性高效教学策略研究
系统性高效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中国教师 作者:李海军

     

     

    长春吉大附中实验学校  李海军
     
           要:实施系统性高效教学是教育从普及到发展的自身要求,本文首先界定了系统性高效教学的概念内涵,然后从理论层面探究实施系统性高效教学的据,最后提出实施系统性高效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系统性高效教学,教学高效率,教学高效益
        在中国社会物质文明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加广泛地追求各行业的高效率和高效益。在社会不同的人的群体中,与受教育者相关联的人的群体范围最广,物质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思维迁移至精神文明世界,引发了对教学要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强烈呼唤。
    一、系统性高效教学的概念界定
    教学的高效率与高效益构成了高效教学这一名词的主要内涵。
    教学的高效率是针对指定的教学内容而言的,追求在更短的时间内,借助于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完成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考试问题的工作量。教学效率高低与否只能进行定性分析和比较分析,很难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正如1912年美国刊物《美国教师》指出的:“既然教育处理的首要问题是有机体的问题,各种个性特征的问题,它就不应模仿标准化的制造过程。”
    教学的高效益是针对人的全面与特长发展而言的,指借助于有限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掌握认知世界的一般性与具体化方法,形成抽象与建模能力,学习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知识的能力,从而完成人的初步社会化过程的效果和利益。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指出:任何艺术,无论是教学还是雕刻,都是有规律的。但是,掌握了规则的知识并不能使人成为一个艺术家。艺术要求知道规则的人把规则适当地用于特定的场合。反过来,这种运用要求对这种事物的特殊性以及为适合特定的场合而修正规则有敏锐的洞察力。本着培养科学领袖与技术精英为目的的教学,教学效益高低与否不是短期内能够观察到的,也不会使同一个人拥有所有的能力,其艰难之本质被“百年树人”一语道破。
    基于此,实现高效教学的主要渠道虽是课堂,其实质是对教育科学的发展性理解。教师对教育和教育目的的认识是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认知能力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组织所借助的硬件设施不断推陈出新,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宽、速度变快,一定的社会氛围引发人的行为习惯的改变,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对人的可变与不可变因素认识具有阶段性特点等一系列因素,不断改变教育科学的原始假设,推动教育科学的变革与发展。
    综上,系统性高效教学是指有极高学科专业水平的施教者在充分理解并内化应用教育科学的基础上,使用或选择知识与实践作为载体,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具有认知和改造世界的人才的阶段化教育过程。
    二、系统性高效教学的理论思考
    一般而言,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系列概念、判断、推理表达出来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200余年来,教育科学的界定和教育学理论从未得到教育家和教育哲学家的广泛认同,但教育实践却从未中止,愈发繁荣。理论界未达成一致的根源在于不能对教育学基本概念及基本概念的内涵达成一致,康德曾明确指出,“普通教育学必须把论述基本概念放在一切论述之前”。而基本概念被抽象出来需从更多复杂现象中找出一般共同点并进行形而上的思考。笔者认为,教育学是一门指导实践的科学,偏重于对教育过程中要素的认知和对具体问题的策略研究,而对教育学基本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则属于教育哲学的范畴,是基于对教育学反思之上的思辨科学。犹如数学分为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一样,对教育学和教育哲学问题的剥离,使教育学的研究可以避开基本概念的不统一,进而偏重于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性研究。“仅仅将教育自身作为一个‘本体’去界定,只能勾勒出教育范畴‘永恒性’的一面;能够揭示教育‘历史性’的那些范畴,一定是从具体的教育实践经验中抽象出的理论概念,它们是建构教育学解释性理论的‘逻辑起点’。”
    对教育和教育目的的认识是教育实践研究者高度重视的两个基本问题。
    对教育的定义,笔者更倾向于《教育学基础》一书中尝试给出的一个综合性的“教育”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这意味着,对规则的认识、遵守和创造成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如果说个体的社会化是认识和遵守已有规则,那么社会的个性化一方面是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展示同一种事物的不同形态,另一方面,是对已有规则进行深入研究,找寻其内在逻辑与矛盾,创造更合理、更受广泛认同的规则。无论是社会科学范畴,还是自然科学范畴,具体知识都以孤立、散乱的点的形态而存在,人们从具体问题出发,已经形成了建立不同学科的规则,规则使得本学科的知识汇点成面,而教育便是以教授具体知识的形式揭示已有规则,并通过已有规则的形成过程学会如何创建新的规则。学校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形式开展,这里可把教育理解为认识、遵守、创造规则的过程。
    基于上述对教育的认识,教育目的可理解为:培养顺应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人。简言之,是对“自然人”的改变。“因为教育的意义本身就在于改变人的本性”教育目的之下一切教学目标的设定都是以改变为前提的,无论是增加自然人的能力还是剔除自然人的缺弊。改变“自然人”无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同时还必须是一个理性的过程,人的哪些方面可以被改变?习惯可以被改变,兴趣可以被改变,而智力水平能否被改变则是教育工作者最为关心的焦点问题。解剖学研究表明,爱因斯坦的大脑也仅仅被开发使用了一小部分。从意识层面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这都应成为智力水平可以被提高的有力证据。如何改变呢?笔者认为对三大规律的研究至关重要。
    一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可分解为对学生探究知识兴趣的研究、对掌握知识速度与深入性的研究、对应用知识的熟练性与迁移性的研究、对知识发展预见性的研究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能力,而所有初等教育阶段的学生也都符合共同的认知规律:急于知道所从事的学习的目的,易于接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高效率。在把握认知规律的同时,又要明确“认知风格”的概念,如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视觉型、听觉型和动手型,直觉型和序列型,整体型和分析型,封闭型和开放型等,这些都是教师采取具体教学策略的基本依据。二是人的成长规律。不同的社会物质基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理想境界追求,会形成不同的人的成长轨迹。学生与成人的重大区别在于学生处于发育期,人的成长规律更要求教师根据人的生理变化导致人的心理接受能力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以成人或小学生的标准要求高中生是不对的,对成长规律的准确把握才能使教育者选择正确的方式引领学生的成长和采取正确措施矫正学生的错误。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意味着要了解学生的成长动力,科学地考虑各种内源性与外源性动力,进而通过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成为”“”“”“辩证互动的主体。三是知识的产生规律。对一个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应有三个层面:首先是对具体知识的掌握,它是直接解决问题的根本;其次是对知识产生规律的学习,它能使知识系统化,并找到学科的独立性特征,是对知识的反思;最后是对知识产生规律的研究,这是基于哲学层面对不同学科的一般共同性思考,也是对学科根本、学科内部矛盾的深刻反思,探源知流,是对反思的反思,关乎学科未来的演绎甚至颠覆,是教学产生高效益的根本。
    对教育的认识,对教育目的的探讨,对教育过程的规律性挖掘,有助于施教者提升系统性高效教学的能力。
    三、系统性高效教学的实施建议
    1、提升学科素养,关注人本发展
    在过去的教育过程中,中学教师过多关注了教师技能方面的提升,如解题技巧的训练,重要小结论的记忆,高考题型的总结与分类,等等,并不是说这些能力不重要,而是说这些能力应作为教师的基本技能而必须掌握,而不能把基于这些方面能力的训练当作教师工作基础的全部,教师还应该做一个本学科的深入研究者,尤其是要深入研究并精准掌握那些虽与升学考试无关,但对学科素养形成和学科发展至关重要的知识。这既需要持续的外在驱动力,也需要一种深刻的内在成长需求。“教师的内在成就动机取决于教师的职业价值取向、教育观念、伦理与人格方面的素质;而身心支持性素质主要表现为优秀的智能结构和情感智慧。”“智能结构”,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说,可以称为施教者的“学科素养”。笔者把施教者的学科素养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要精准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本科所学的一切学科内容);二是要精准掌握本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独立存在的核心内涵,能用语言描述出学科的独立特点和方法;三是要深入研究本学科发展史,挖掘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过程探究产生规律,能借助于较小的模型展示这一过程,总结这一规律;四是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重大应用,以不断提升学科地位,引领学生的兴趣发展;五是探寻本学科对人的能力提升的重大意义,既体现本学科的特有能力,又着眼于基于所有学科的一般能力的提升。这种学科素养可以用美国学者舒曼的学科教学知识PCK)来表述,有研究表明,教师生成学科教学知识要实现两次转化:“第一次转化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主要表现为课程目标、内容,学习认知基础、风格和个性的把握,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第二次转化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中,表现为知识的呈现,课堂的决策、监控和补救,媒体的使用,教学的指导、评价,生成问题的应对,师生关系。”由此可见,教师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并非搭建空中楼阁,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生根滋长。实施系统性高效教学分关键是要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就题论题,就事论事的教育不仅僵化、机械,更以身教的方式向学生注入了功利性思想,对教育促进人的社会化功能是有严重损害的。提升学科素养,关注人本发展,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学科素养与人本发展的同步并行提升,这也是系统性高效教学的根本实施策略。
    2、精研教学设计,还原课堂本质
    讲授法是世界各国进行学校教育采取的最主要方式,也是基于中国国情的普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设计。只有学生在课堂内能够理解、记忆、应用知识,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率;只有学生能够认识知识背后的学科素养,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益。良好的课堂设计基于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模糊的、漫无目的的泛教学目标,无疑会带来课堂教学设计的随心所欲,甚至是无根本无设计。没有整体课堂目标的牵引,课堂过程就是随遇而安的流程,缺乏教学的主动性,也很难实现教学过程的精彩性和教学目的的精准性。归根结底,精心设计的缺失,势必带来教学效率与效益的降低。教学目标应该被分解成几个段落,这些段落目标是整体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几个零散目标的物理拼接。既可化整为零,又能浑然天成,这才是好的教学目标设计,才对课堂设计有了根本性保障。其次,要顺应学生的兴趣点,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引入课堂和设计课堂流程。知识是确定的,但讲授方式是灵活的。课堂流程设计有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操作时不应该是课堂开始提出的问题,一直到课堂结束甚至等到下节课才解决,正确的思路是,在操作时要注意先研究解决步骤,再步步逼近,时刻牵引学生的兴趣点;有从特殊到一般的总结归纳式,其重点在于归纳的规则和一般论证的方法;有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式,其重点在于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演绎,对目的要进行多层次设计等等。在此过程中,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为原则,让课堂生机勃勃,有助于实现课堂的高效。最后,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学生跟着老师走的前提是他掌握了已有知识,如果总遇到基础性问题不了解,就会脱离队伍。要设计小的台阶,不断强化已有知识和方法,使学生有能力与老师同行。要以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强化知识,不要以老师喜欢的方式来强化知识,比如学生愿意课上做题,那就以做题的方式来强化等。良好的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师与学生同行,良好的互动,持续的互动;既有课堂设计的预设性,又能使课堂设计具有生成性,这样才能实现高效教学。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就非常关注教学的渐进性,即使用安排学习内容顺序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构成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组织和安排练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说只有学生学得精彩,才是教学真正的精彩的话,那么也可以说只有教学设计的精彩,才有学生学的精彩。一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其根本表现在于基于课程与学情的教学设计的精心、精当和精彩。
    3、层级目标激励,培植成功感受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尤其是学生。大目标作为理想的牵引自然重要,小成功作为阶段性成果对学生的激励更是不可或缺。中学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就是刚性强而韧性弱,渴望大成功而经不起小失败,喜欢推倒重建而不愿修葺整理,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设计轻而易举达到的、稍加努力达到的、非常努力达到的不同层次的目标,而且要交织进行,使学生成功的次数多,失败的次数少,但大部分学生成功与失败共存,通过系统化的周密设计培植学生的成功感,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处理复杂事物的韧性。注重层级目标激励,对于培植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成功感受至关重要。身心和谐愉悦,课堂高效学习,这是每一个倾心付出的教育者心中都追求的高效课堂教学的愿景。
    上述实施建议并非系统分类讲述,也不是实施系统性高效教学的全部策略,而是对容易忽视或需要转变观念的方面做以粗浅建议,以达到引导树立系统性高效教学观念的目的。
    四、结语
    培养出适应和改造世界的人才是系统性高效教学的目的,核心在于实现教学的高效率和高效益。系统性高效教学的实施者既要有深厚的学科功底,又要有教育学的研究、应用能力,不断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是推进系统性高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