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国教师 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研究

来源:中国教师 作者:赵爱英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西关小学   赵爱英

    【摘  要】培养学生的数感,需要教师用心地教,有意识地去渗透、去引导、去带领,也需要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不断地运用、积累与提升。本文主要从结合生活,感知数感;估算教学,培养数感;计算迁移,养成数感;项目研究,纵横数感几个方面,阐述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方法,让数感为更好的学习方式服务。 
      【关键词】小学生;数感;培养 
       数学本身具有较大的学习难度,对于思想发育还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其抽象的概念性知识通常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且大部分数学教师更加重视理论讲授,轻视感知能力培养,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因此,从实际角度出发对现阶段数感的基本特征,以及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进行详细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小学生数感的主要特点 
      数感主要是指小学生对数学关系、运算、数量等的感知能力,同时也是现阶段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时必须要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然而,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意识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数感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为小学数学学习带来很多阻碍。目前,小学生数感主要是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无法完全理解“数”。虽然,小学生在数字表示方面已经具备较高的能力的,但是对于数本身的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学生无法较好地完成有关知识内容。第二,小学生在数量关系理解方面存在不足。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数学学习难度也会有所增长,学习到的数量表示也更为复杂,导致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偏差,在数量关系比较方面容易出现一些问题。第三,数学运算方面存在不足。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重视运算公式与运算结果,轻视计算过程的情况,没有将小学生在运算中间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不仅无法培养学生较好的数感,还会给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带来阻碍。 
      二、培养数感的教学方法 
      (一)结合生活,感知数感 
      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以鲜活的生活体验,在生活中领悟数学的价值。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会经常碰到学生发生这样的错误:橡皮擦宽3毫米,教室长9厘米,虽然这样的错误让人“啼笑皆非”,但不是完全的“无厘头”,原因是学生不具备“数感”。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教师要让学生用各种方式去体验来获得答案,如用手势去表示、用身体尺去丈量,只有通过实践加强学生对各种不同物体的长度的认识,学生对长度的感觉才能建立起来。学习“时、分、秒”,教师可结合书本中的课堂作业让学生开展活动,体会1分钟能写多少个字,跳绳能跳多少下,能做多少道口算题,从而理解1分钟时间有多长。也可以开展“读秒”的活动,先跟着1分钟里秒针跳动来拍手,在不看钟表的前提下心中默念读秒,比比谁测算的1分钟时间最准,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感受“一分钟”的时间长度,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二)估算教学,培养数感 
      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需要计算身边却没有计算器和纸、笔的情况,这时便能显现出估算能力的建立和培养对于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作用,而提高估算能力也是增强数感的方式之一。例如,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带200元买两件物品,1117元,188元,够不够?需要估算117+88,笔者教给学生三种估算方法:120+90100+90100+100,只要把它看成比较靠近的整十或整百数,学生在面对具体生活情境的时候,自由选择一种估算方法,在选择后2种估算方法时,学生还要仔细看看两个数每个数距离估算值差多少。学会估算,便利生活,估算能让我们对结果有大概的预估,能提高我们进一步决策的速度和效率,学生通过估算,也能对数的感觉越来越亲近和运用自如。

    (三)计算迁移,养成数感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与代数”领域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教材用计数器上的珠子、小棒演示思考过程,竖式并不是按照每步的思考分步出示,而是一次性出示,模型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算理理解清楚后整合到一起,在竖式中反馈出来。那么在竖式的书写过程中,教师要对计算方法和过程及时作出指导,不提倡学生死记硬背,要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帮助他们在碰到简便计算或更大位数的乘法时实现触类旁通。比如说483,先算38,个位写4,向十位进2,再算341212+2=14,十位写4,向百位进一,最后等于144。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这种算法的意义,明白先算38是多少,再算340是多少,最后相加等于多少。计算中的算法是可以迁移的,算法的准确掌握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当学生掌了基本方法,处理各种数学问题时就会变得得心应手。 
      (四)项目研究,纵横数感 
      数感的积累是稳步推进的,是需要综合运用的,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做项目,为学生提供綜合运用的机会,可有效活跃和提升学生的数感。 
      笔者带领二年级学生走进社区,和社区居委会联合进行“垃圾分类 快乐统计”的项目式学习,学生通过捡垃圾、分类垃圾、有序投放垃圾、统计各类垃圾种类、完成研学单的过程,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关于垃圾分类的认识,将垃圾种类和相应的垃圾进行配对,提升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垃圾分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合作分类垃圾时,会进行判别、数各类垃圾共有几种,指出生活中哪种垃圾是最普遍的,最需要分类清楚的,常见的厨余垃圾有几种等等,哪种垃圾相对较少但有害,锻炼学生的数感与统计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学生的各项学习、认知主要是建立在具象认知上,往往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内容。这也就需要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数感、为小学生学习提供针对性指导、利用实际生活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小学生对数学、运算等等形成正确认知,为其今后数学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林梅香.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考试周刊,201972):84-85. 
      [2] 冯孝传.培养小学生数感“五字法”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9):7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