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国教师 关于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深思
关于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深思

来源:中国教师 作者: 马水娟

     浙江奉化龙津实验学校   马水娟

    【摘 要】实验是小学科学重要组成,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探究精神。通过实验能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常见化学现象的同时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生探究知识欲望,为全面发展做好铺垫。但纵观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教师依旧占据课堂主要地位为学生演示实验,而学生则在台下观看后明确相关实验现象和知识即可,基本没有自主思考和探究机会,导致学生对科学知识只知表面,不知内在,影响教学质量。对此,本文从多方面优化科学实验教学,为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与合作,深入理解和高效掌握知识,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现状,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科学实验作为一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学科,需要教师在全新的课改背景下从多方面优化教学,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质疑,激发学生潜在的热爱科学情感,发展思维能力,全面提高科学实验教学质量,对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问题分析 
      现如今,国内有很多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旧存有许多问题,难以确保科学教学质量符合新课改的标准,从而无法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从目前情况来看,小学科学教学现状问题主要有: 
      第一,小学科学课程授课教师的思维理念具备了很强的滞后性,不能革新老旧的思维方式,这种情况下便无法认识到科学课程内容学习对于提升小学生综合实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教师,不能纠正个人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对于科学课程内容的学习缺少重视程度,不能自主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如此一来就会影响科学课堂的授课质量、授课效率。除此之外,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没有拥有实用性强的学习方式、方法,这样便很难提升学生个人的学习效果,进而无法形成科学核心素养,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第二,小学生家长没有认识到科学课程内容学习的关键性,继而没有为学生构建出多维度的管理体系,如此也会降低科学教育的有效程度。第三,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工作落实期间,教师缺少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并且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存有的问题比较多,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思考探究能力的形成,而且与当前的素质教育需求相违背。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1为学生做好正确的示范

    在小学科学实验活动开展中,授课教师需要先为学生模拟实验的操作流程,并且预先将实验途中可能会突遇的各类问题,告知给学生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即便遇到了问题,也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将问题处理好,不会影响到科学实验课堂的进度,以及课堂授课效率。除此之外,在科学实验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确保实验操作流程的规范性,为此需要教师在演示实验操作时,务必要保证实验演示操作的标准性,这样才能为学生做出表率。与此同时,在小学生在科学实验课堂中,自行操作实验时,教师应当在一旁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步骤,这样才能随时将学生不合规范的操作行为察觉出来,从而在极短时间内纠正学生的实验操作,长时间如此便会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保障小学科学实验课堂的授课效果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最终培育小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

    2、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为学生营造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氛围,由此可见,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小学科学教学带来全新契机。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刺激学生多重感官,激发学生潜在探究知识欲望,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科学实验学习当中。相关教育者认为,学问要与自身学习兴趣相契合。兴趣是学生探究知识以及未知领域的助力器,点燃学生内驱动力的重要因子,直击学生大脑皮层,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并在此过程中积极主动构建认知和学习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因多媒体出现产生全新契机,教师应善于运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图文、视音频等优势为学生打造声光交织的科学氛围,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启发思维和智慧,增强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教学为例,由于植物有相应的生长周期,但科学教学课时有限,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内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其观察植物生长过程。此时教师就可引入现代多媒体技术,课前收集与植物生长有关的知识资料并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与VCR,在正式授课时则为学生播放,由此一来学生就能清晰直观地观察种子播种、发芽、开花、结果等一系列变化过程。学生经历了在自然状态下发生较长时间的场景,会体验到其中特有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3、结合学科特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全新的教育改革下,其课程理念、性质、目标、内容等均彰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重要性与必要性。小学科学课程极力倡导探究学习,说明科学探究在该课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而科学教师可结合学生学情與课程目标从多方面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观察和探究植物是小学科学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此时学生刚从幼儿园过渡至小学,思维能力依旧较为薄弱,但可调动自身视觉、感觉等多种感官参与观察类实验。以《植物是的吗》教学为例,教师可在该单元教学初期指导学生动手种植植物并对其观察,记录植物生长变化过程,形成专属于自身的植物成长日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教师和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植物成长日记会发现,叶子发生变化,也长高了。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请问,植物是活的吗?再让学生思考:大家在观察植物生长时做了哪些事情?如何证明你的植物是活的?有学生联想到自己为植物施肥和浇水,也有学生继续观察植物回答问题,逐渐增强学生探究能力。小学科学实验还涉及调查类,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安全范围中搜集、分析、处理资料后形成可用信息。小学生年龄偏小,自主学习还存在一定问题,此时需要科学教师适时点拨与指导,简化学生实验难度。以《土壤-动植物的乐园》教学为例,教师设置: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主题后让学生自主调查。学生分别从黏质土、壤土、沙质土等不同土壤类型设计实验方案并结合不同类型土壤对相同植物生长影响,及时记录植物在不同土壤类型下生长情况。上述实验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得出正确答案,学生就可前往周边展开调查,预测植物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生长情况,探索科学乐趣与奥秘的同时提升探究意识。

    4、注重多面拓展,增强学生科学素养

    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人才提出比以往更高地要求和标准,尤其对科学素养期望也日益提升。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学科,不单单要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理论,还需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探究,科学实践拓展就可达到这一目标。所谓拓展教学即教师完成预期教学任务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潜在探究兴趣,一定程度也能达到增强知识应用能力目的。

    以《蚯蚓的选择》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准备蚯蚓,而教师则为学生准备对比强烈的明暗环境,在实验过程中能发现蚯蚓多次朝着明亮的环境爬动,此时衍生出全新的探究话题:蚯蚓究竟喜欢明亮环境还是阴暗光线?,让学生在课下继续拓展,维持探究科学知识兴趣。再以《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教学为例,该章节教学中重难点为如何基于热传导原理设计保温杯。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材质保温杯让其观察和触摸,学生会发现杯中的水温度会在不同材质杯子中有着显著的下降差异。教师在实验中启发学生思维与智慧,明确了解热导体知识。在制作保温杯环节,有学生提出保温瓶的保温效果较好,教师则基于此引入真空保温方式,还由此延伸出岩棉板、聚苯乙烯泡沫等科技保温材料,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热传导材料的同时达到拓展目的。

    5、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是当前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教学方式,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小觑作用。教师应结合学生特征和教学内容划分小组,保证每个小组优等生与学困生比例相同,促使每个学生均能参与到科学实验学习当中。

    以《铁生锈了》教学为例,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铁在哪种条件下会生锈?有学生认为二氧化碳和水均会使铁生锈,有学生认为导致铁生锈的主要原因为盐。教师聆听不同学生的见解后开展合作实验学习,验证答案正确与否。再以动滑轮与定滑轮教学为例,教师让各个小组围绕两种滑轮如何分别运用以及各自的功能有哪些等搜集资料和开展实验,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产生学习自信心,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总之,小学生科学素养高低与科学课程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质量有着紧密联系。科学实验在于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中学会思考和运用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与科学品质。小学科学教师结合学生学情和学科特征优化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潜在探究知识欲望,改变以往被动学习和思考现状,从有趣探究学习中体验和感悟科学知识特有的乐趣与魅力,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实现预期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蒋波.“管控”“放手,还是互动”——浅议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2011):

    89-91.

    [2]吴先静.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中外交流,201910):332.

    [3]史素芳,郭常喜.分析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文渊(高中版),201901):7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