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在线欢迎您!维普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期刊文章>中国教师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

来源:中国教师 作者:毛今新

     海南三亚市第七小学  毛今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备学习数学信心与动力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发展与完善,过去传统的教师一味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再反复操练的机械学习方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我们引入了探究性学习这一理念。探究性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数学是一门以应用为目的的学科,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和实践性,在数学教学中有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空间和平台。在探究性学习刚起步的今天,我们数学教学要运用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对探究性学习进行了尝试、探索和总结。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参与探究和思考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探究学习的前提。要把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有意识、巧妙地寓于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从而引起学生的认识冲动,激起学习愿望。教学中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学生置身探究问题之中,使其面临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能促使学生参与探究和思考。

    我在教学中经常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作为认识背景,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引发新的问题,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同学们,我们见到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轮子都是圆的,如果把它们改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不行呢?”我把画面情景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说:“这样的车子,我们能坐得舒服吗?”学生回答:“不能,这样的车子前进时就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我接着问:“为什么轮子要做成圆形的呢?”让学生展开说理,然后提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有关知识。”这样短短的几句话,使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创设情境,出示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后续探究的主动性

    新课标指出小学生的学习必须借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时儿童的认知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在吸引他们,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知识、渴望解决问题。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教学中从有趣的现象、生动的故事、活泼的游戏中呈现教学问题,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促使他们去探究新方法。如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课时,没有把“按比例分配”的课题板书出来,而是先出示了龙湖村张、李、王三户本月合计的电费和各自实际用电度数,要求学生帮他们算一算各自应付的电费。学生都动笔进行计算,然后让各小组代表发言……在这过程中,学生发现按户数分配的方法不公平,促使其产生了必须采用新的分配方案的想法。因为儿童的好奇、好胜心理,使得他们产生迫切要分清电费的意愿,这种意愿转移到探究新知识中来,激发后续探究活动的主动性。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惧感和紧张感,以亲切的面孔、鼓励的话语使学生觉得可亲可信,让学生在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教师要由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多边活动的过程,真才实学的教与真情实感的爱、真心真意的帮结合了起来,就能激起学生的内心动机和智慧,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享受探究学习的快乐。

    设立自由选择探究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学习材料的开放性,使学生置身于自由选择、自由发现的学习活动空间。如在“梯形面积计算”一课中,当学生试图用两张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寻求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操作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高要求的B级目标——“怎样拼成已知面积公式的图形呢?”也可以提出低要求的A级目标——“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发现梯形向平行四边形转化是第一目标,梯形向多种图形转化是更高层次的目标。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无法同时达到高层次目标,只有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目标,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开展小组探究活动,确保全员参与探究活动

    班级授课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体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但往往也出现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参与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等被动的学习环境,也有可能成为学困生的避风港。通过小组合作,可以赋予全体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通过强弱互补,共同发展,促进探究过程的有效开展。如在“圆的面积”一课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圆分割后,再拼成已学过的图形,课中各小组由于有了讨论交流的机会,强弱互补的优势,部分中下学生得到帮助、指导,都能有效地进行操作活动。在合作的基础上,各组汇报了自己研究成果,整个活动学生参与度较高,特别是部分中下学生由于有了小组合作的形式,也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新课程改革中,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基本概念——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大举措,是数学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它要求教师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给予充分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会学习、学会应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用探究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去发现、去探究、去创新,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返回顶部